近年来,国家发出许多“民生大礼包”,这些民生政策,诸如全面二孩、家庭医生、养老金调整等等,不仅吸引了老百姓的关注,也明显提升了大家的生活水平。本报记者通过采访普通市民,以小见大地展示住房保障、社会养老、全面二孩等政策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
过去“筒子楼”的寒酸模样
现在“电梯房”的舒适环境
下岗工人吴雨东:
走出“筒子楼” 住上“电梯房”
■文/图 本报记者 唐海强
曾经,拥有一套宽敞明亮的住房,是每个人的梦想。如今,越来越多的衡阳人已把梦想变为现实。
今年55岁的吴雨东是原市客车厂下岗工人,上世纪90年代一家三口挤在14平米的“筒子楼”里,“那时候,楼里住的,大多数都是和我一般年龄、工作时间不长、结婚也没多久、也没钱买房的年轻夫妻。住筒子楼,就是一种过渡。对于新婚的我们来说,能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过渡房也就不错了。
在吴师傅的记忆里,“筒子楼”爬满了蜘蛛网一般的电线,外面墙壁斑驳,墙上的砖都粉化了,随手一抠,砖渣就掉落在他手上。楼道狭窄阴暗,堆满了藕煤、家什等杂物。狭窄处两人迎面过身,要侧着身子才能过。每户住房既是“客厅”又是“卧室”,电视机、餐桌、高低床、衣柜……10来平米的的空间显得十分拥挤。由于地方太小,家里桌子、凳子都是折叠的。8户人家的“厨房”就在走廊里,用的是蜂窝煤炉子。大家共用一个厕所,而且厕所都要上锁,防止外人使用……
在“筒子楼”里,每到做饭时间,走廊里每家每户的煤炉子一齐开火,炒菜声、说话声闹成一团。要是谁炒菜放辣椒,辣味随着油烟飘出去,整个走廊里打喷嚏的声音此起彼伏。吴师傅慨叹,那个年代,最大的愿望就是搬进大一点的房子,告别“磕磕碰碰”、烟熏火燎的日子。
后来,吴师傅下岗了。但他没有一蹶不振,他利用自己学到的技术接活干,妻子做点小生意,日积月累,一家小有积蓄。吴师傅和妻子一商量,咬咬牙买了一套60多平米的楼梯房。
“从‘筒子楼’搬到楼梯房,一下子就觉得敞亮了不少。家里孩子也有了自己的房间,还可以接岳母来家住一段时间,三代同堂也不显得挤了,我和妻子高兴了很多年。”吴师傅说,虽然楼下做饭的香味还是能飘到我们家,但每家每户都是关门过自己的小日子,再也没有筒子楼里那样热闹又杂乱的时光了。
“再后来,住上宽敞明亮的电梯洋房,成了我们普通百姓的最大梦想。”吴师傅说,近些年来,城里幢幢新楼拔地而起,家里条件越来越好,孩子也已经参加工作,妻子开始筛选小区和周边环境都好的“电梯房”,为未来的儿媳进门作准备。5年前,妻子在高新看中了平湖公园边上的一个楼盘,选了一套开窗就能见到公园景色的158平米高层电梯房,花了20多万精心装修了新房。
“站在16楼的家中打开窗户,满眼的绿意和迎面吹来的微风,让我们一家有了前所未有的舒适感和满足感。”吴师傅脸上写满了惬意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