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规划公布,共有42所一流大学和95个一流学科上榜。新的“双一流”大学名单既让所在大学与属地热议,更让那些“学霸级”考生与家长们有了追求方向。这份名单上的院校和学科,让很多人看到了荣耀,也看到了未来快速发展的机遇。但笔者以为,入选“双一流”榜单的院校和学科,要用心回答“钱学森之问”这一真考题,才能真正造就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
2005年,钱学森曾坦诚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钱学森关于一个大国教育与人才之问,是一道中国大学建设改革的大命题,更是建设“双一流”大学所必须直面的。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已经有40年,1999年大学扩招,国家对高校建设启动“211”与“985”工程,在我国共有39所985高校,116所211工程大学(985大学都是211大学)为建设大学的名校,对赶超世界水平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与推动作用。今年,国家用“双一流”大学建设工程替代“211”与“985”工程,137所的总数超过了原来的116所的格局,这是国内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改革发展的升级与提质,将对大学教育起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推进作用。这份名单的公布,意味着上榜院校除了获得巨大的优惠教育政策扶持,还将获得巨大的资金投入。有统计数据称:这42所大学将得到国家和地方近千亿资金支持!
关于大学,究竟何谓?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教育家梅贻琦的回答:“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多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之前大学毕业的,这说明了人才培养特别是新时期“高精尖”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紧迫性。“双一流”大学,国家有明确的建设规划与目标方向,有优惠的政策扶持和巨额资金投入,因此先别忙着建大楼、建校区,还是先多想想犹在耳边的“钱学森之问”,重塑独立、自由、开放、创新的大学精神。
要回答好“钱学森之问”,就要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第一任务,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的人才需求,改革机制和培养模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能够引领未来的人。当各类人才、高端人才、杰出人才在“双一流”大学的沃土中不断涌现,那才是“双一流”大学的真正成功,才能让中国大学比肩世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