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地一名医生在术前谈话时问患者:“手术是用国产刀还是用进口刀?”患者反问:“有什么区别吗?”医生说:“区别大着呢,进口刀手术快,时间短,出血少。”患者答复:“那就用进口刀吧。”患者很快签了字。出院结账时才知道进口刀是自费。虽然手术很成功,但患者心里很不高兴,觉得中了医生的圈套,于是投诉了医生。而医生也感到很委屈,认为患者签了字又反悔,明明是想讹钱。这样一来,一个医患矛盾形成了。
这位患者投诉医生,并不是没有道理。教科书式的术前谈话虽然没有过错,却在医患之间垒起了一道墙。价格昂贵、技术先进的仪器固然重要,但身为一位医生,用心为病人考虑,用情为病人服务对病人更为重要。不可否认,病人不单需要身体上的治疗,更需要情感上真诚的关注和抚慰。
第一,医生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
患者到医院看病,都是满怀虔诚与信任的,希望医生拿出最好的治疗方案,使自己得到最好的治疗。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的不同,每名患者的治疗需求也就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医生看病,既要看“人的病”,又要看“病的人”,更要把看病方案、条件、要求、开支情况、是否公费私费等情况讲清楚、说明白。既要考虑病情需要,又要考虑病人的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有的治疗虽然符合医学规范,却没有考虑个人因素,缺乏人文关怀。如果医生不能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即使治好了病,也不会得到患者尊重。
第二,医学也是人文学,需充满人文关怀。
医生面对的不是小白鼠,而是活生生的人。因此,医生不能把病人当成一个生物人,而是要当成一个社会人。即便症状相同,每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也不一样,对治疗结果的期望值也不尽相同,治疗办法就必须有所区别。例如,有的患者明明已经处于生命晚期,没有任何治疗价值,而医生出于种种考虑却在拼命地开贵重药品、动大手术,最终结果是人财两空。这样的做法,不仅让患者家属寒心,更是让医患关系雪上加霜。
第三,加强人文关怀,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必要前提。
值得反思的是,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中,科学教育贯穿了始终,而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的宣传却成为了一条“瘸腿”。在美国执业医师考试中,人文内容几乎占了一半,而在我国基本上还是考知识和技能。在很多“训练有素”的医学生心目中,医学成为了一门纯自然科学。在他们看来,医患关系只有技术,没有关爱;只有证据,没有故事;只有干预,没有敬畏;只有告知,没有沟通。而事实上,患者并不需要“会喂小白鼠的医生”,而是需要“能关心、关爱、关照人的医生。”
医患本是陌生人,因为一张挂号条而结缘,要想让医患关系更加紧密、更加亲近,不是一本病历、一个签字、一张收据能做到的,而是医生和患者双方的心灵沟通、彼此的“同频同振”。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曾经说过:“医生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当我们医生的眼里不仅看见了病,而且也看到了疾病背后的人,医学才是有温度的人学,才能赢得患者及其家属、亲属的充分信任和尊重。就如同“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的关系,这才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健康的医患关系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