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长沙学院影视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
聪慧少年变成循规蹈矩、机械拘谨的套中人,不仅扼杀了其充沛的创造活力,也破坏了孩子鲜活自然的生命形态。
在演讲实践中,尤其是在各种面对青少年学生举办的演讲比赛和演讲教育培训中,笔者发现很多的演讲者走入了误区,很难听到像著名演讲家李梅那种有生命力的演讲。演讲误区在哪呢?在此略举一二——机械做作,表演式背稿;过于早熟,模仿成年人腔调。
误区一:机械做作,表演式背稿。 2006年11月,“中国梦·我心中最美社区第二届‘李燕杰杯’演讲大赛暨全国首届‘响语杯’演讲辞征文大赛决赛”在长沙举行,成年组和未成年组进入决赛的所有选手,都表现出了较高的演讲水平。但在初赛海选时,笔者发现有些未成年组比赛的小选手,被老师和家长精心化了妆,很努力地背稿,声音很响亮,表情很夸张,动作一板一眼。而在其它各类演讲赛事中,我们也常常发现有少数中小学生有类似夸张表演式的演讲,缺乏自己的生命力度。
究其原因,其实是他们对演讲的概念理解有了偏误,把演讲的“演”字仅仅理解为“表演”的演,结果就变成了在台上很努力地表演,而演讲稿又是家长或者老师代写的,演讲稿的思想观点并不是演讲人的思维结晶,甚至完全不符合演讲者的思维特质,稿件的语汇系统又和他们日常习用的语汇系统有很大差异。理解不了,感受不了,就只好机械地背诵、费力地表演,当然就会显得虚假和生硬。使本来生机勃勃的聪慧少年变成循规蹈矩、机械拘谨的套中人,不仅扼杀了其充沛的创造活力,也破坏了孩子鲜活自然的生命形态。
误区二:过于早熟,模仿成年人腔调。数年前,网上曾流传数段视频,主角是一名九岁小男孩在疯狂地演说,网友们甚至封其为“演讲帝”。网上热传他的演讲视频合辑共六七个片段,在不同情境下录制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制度、家庭情感等,演讲期间他一直面对镜头,表情淡定,手部动作丰富,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一部分网友认为他是“天才儿童”,另一部分人则指责“孩子从这么小就开始学着说大话、空话,教育制度和家长都该受到谴责。”后来,这名小男孩在电视节目《超级演说家》中遇到了他的导师乐嘉,乐嘉及其团队给了他非常好的引导。
我们见过太多这种类型的演讲:演讲辞结构精巧,辞藻华美,处处见出撰稿人的匠心。可是,孩子们背诵着这样的稿子上台表演,处处都透着矫揉造作和不自在。我们常常会在心底呼喊:演讲者自己的个性呢?孩子自己的思考过程呢?孩子自己真正的生命力、心灵感悟和灵魂呼唤在哪里?
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心理放松的时代。时代需要更加立体、更加多元、更加丰富、更加具有生命力、更加具有接地气的演讲。如何快速吸引少年儿童和青年的注意,如何与青少年心理相容,笔者认为:首先从形式上赢得心理上的接受,再以润物无声,循循善诱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心,引导他们健康积极地面对社会和人生。如果演讲一味说大话空话套话,只会漂浮在空中,接不了地气,更谈不上深入人的心灵,进而改变人的行为。如何才能够引导少年和孩子们也包括成年人,能够以喜闻乐见甚至是追捧时尚的心态来追捧演讲,是时代给我们演讲人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
当今时代,我们要在全社会倡导有生命力的演讲。演讲者在演讲中要用自己的观点和思维方式,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语言特质,展示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自我,充分表现出演讲者的个性魅力与个性特质。面向青少年的演讲训练一定要从开启心智、增强生命感受入手,坚持做到“我口说我心”。青少年演讲者最好能自己动手参与演讲稿创作,创作过程可以请高手指点优化,但一定要自己深入理解并能感同身受;即使是在别人稿件基础上的演讲,也要经过认真思考、消化理解,化为自己血液当中的鲜活感受,变成自己的生命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