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估算,全国现在学珠心算的孩子有上千万。”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王朝才告诉记者,这不仅仅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是基于促进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尽管珠算的计算功能减弱了,但它的文化功能及其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焕发出新的活力。
珠算文化,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延伸
“开盘”“收盘”“大盘”“操盘”显然都与珠算相关。不仅如此,还有不少词汇就源于珠算。比如:三下五除二、运筹帷幄、不管三七二十一、小九九。而精打细算的传统家风,与珠算文化也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岁月,算盘是简便的计算工具,有着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算珠上下翻飞,珠声疾如骤雨。”在中国古代,练得一手好字、打得一手好算盘曾是账房先生的看家本领。
小小算盘玄妙无穷,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和运算效率。它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载体,明朝时珠算传播到海外。在现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也都把珠算看作对少年儿童进行计算技能训练、开启智慧之门的途径之一。
“珠算是另一类知识体系。”经历过珠算申遗的王朝才,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一说法记忆深刻。在他看来,珠算文化包括算盘和一系列计算原理及计算方法,也包括由此产生的一些文化现象,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王朝才介绍,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申请了“珠心算教育开发儿童智力潜能的脑机制研究”的研究课题,并由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组成的联合课题组开展研究。实验数据显示,“珠心算对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显著的正面作用”。
“作为计算工具,珠算与现代计算机无法比拟,但它依然在现代教学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意义,比如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再比如,对儿童来说,珠算需要手脑协调。在某种程度上,算盘也可以是一件很好玩的玩具,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曹一鸣认为。
珠心算,从神算子到普及启智
“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一去九进一;二上二,二下五去三,二去八进一……”曾经,人们不断记诵着珠算的种种口诀。直到20世纪90年代,珠算还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一项内容。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珠算被取消,2011年重新修订后增加了“用算盘上的算珠表示三位数”。
“珠算重新回归到必修课,还不太现实,但通过校本课程、兴趣小组,在部分学生中开展是可行的,也是值得倡导的。”曹一鸣说。
珠算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珠心算正是最佳的传承载体。因此,珠心算再次进入幼儿课堂、纳入小学校本教材。
走过寒潮,这次回归是新的重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今年7月,江苏省教育厅和财政厅联合发布通知,决定自今年9月起,确定120所小学为江苏省第二批珠心算教育实验学校。在浙江慈溪,曾专门出台《关于重振珠心算事业打造特色文化教育品牌的若干意见》,从教学模式创新、激励机制强化等方面,有力推动珠心算的发展。
现实中,珠心算如何更好地发展,基层学校还面临不少难题:珠心算教学与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机有效整合,珠心算教学中如何继续保持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珠心算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如何更有效地结合和开发……
“这需要人们更多地达成共识,共同寻找答案。”王朝才表示。
(据人民网)
山西一家商铺内,用于展示的巨型算盘引人注目。这个算盘长6米,可供20人同时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