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故事
基本情况
环洞村,位于衡阳县岣嵝乡西部偏远山区,总面积8平方公里,共有498户24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254人,是省级贫困村。山区人多地少,用常规方法种植水稻,产量极低。村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基本上为初中以下文化,适龄儿童失学现象普遍。单身汉多,“老婆难娶,娶进来留不住”的现象比较严重。
“我们来担保,
不怕你贷不到款”
4月的一天,刚满50岁的曹水林愁眉苦脸地找到扶贫工作队。
他前妻因心脏病去世,有一个儿子,去年才开始到外面打工。他以前在周边打零工,种几亩薄田,赚不了多少钱,家境本已十分困窘。去年的一场车祸,不仅夺走了他的一个脾脏,更是让他丧失了大部分的劳动能力。
曹水林请工作队帮他想想赚钱的路子。“大家一研究,就建议他去养鸡。”许持之和队员们分析,曹水林不能干重体力活,发展养鸡业比较合适。
可问题又来了,没有成本,不成规模,怎么发展养鸡业?曹水林不无担忧地说:“我去银行借钱,银行不让借,怕我还不起。”
“由我们来担保,不怕你贷不到款!”这时,作为帮扶人,许持之站了出来,和村支书粟余粮商量,提出由他俩去银行作担保。于是,曹水林顺利地从农商行借到了5万元。
有了本钱,曹水林分两批从呆鹰岭进了1万只三黄鸡,由于他身体没有完全恢复,现在的妻子范娇英担起了喂养鸡食的主要任务。银行贷款有国家全额贴息,让他“觉得心里没有压力。”饲料钱不够了,村委主任何兰芳又主动借了6万元给他买饲料。
“只要不出意外,保底能赚4-5万元。今年就能脱贫,还能盖起厨房、澡堂。”曹水林自信满满地说。
环洞村鸟瞰图
山好,水好,就是路不好!这是衡阳县岣嵝乡环洞村过去的真实写照。
“要致富,先修路。”2015年,衡阳县总工会扶贫工作队进村的时候发现,山路十八弯,村里的水泥路竟只有900米长。拔完村部的杂草,工作队一头扎下来,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路。
衡阳县总工会直接投入24万元,向县公路局、扶贫办、移民局等部门申请资金25万元。到2016年,修通了共计7.9公里的四条村组公路。
路通了,思路也就活了。工作队利用县总工会的资源优势,动员青壮年村民外出打工,委托湘南船山技工学校和县职业中专对村民进行职业培训,还推荐了一批青年劳力进入富士康等企业务工;及时提供市、县招聘会信息,派人派车免费送贫困户青年进城参加招聘会。现在,全村79户贫困户中,有40户动员了青壮劳力外出务工。
随后,教育助学、危房改造、易地搬迁、产业扶贫、能人扶贫,一系列帮扶措施陆续推出,工作队“激活”了环洞村的青山绿水,也撬动了“金山银山”。
易地搬迁,建设花园安居房
2016年春节前夕,衡阳县总工会办公室主任王济菊来到76岁的帮扶对象粟传伍家。一进屋,她就被眼前的场景震惊了,屋里密密麻麻的摆满了脸盆,雨水从楼顶预制板缝隙里滴进来。老人的红砖房是申请危房改造资金建的,房子建起来了,却没钱修瓦顶。王济菊把眼前的场景全部拍照,回去就把这个情况向扶贫工作队反映。
粟传伍的老伴今年2月去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50多岁,是智障;小儿子在集兵滩,要养育4个孩子,在外打零工为生。
工作队了解情况后,立即拿出7000元,为粟传伍搭建了一个简易的钢瓦顶,解决了长期漏雨的问题。村委也聘请他做保洁员,一年有4500元收入。
在环洞村,还有10多户贫困户是住在土砖危房里,生活条件极端恶劣。为此,工作队和村委协商,在村里选了一块地,计划安置14户贫困户,地已经征好,请衡阳县建筑设计院设计的图纸也出来了,预计年底就可以竣工,让安置户住进去过春节。
“要让贫困户过上城市一样的生活。”衡阳县总工会副主席、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许持之介绍,根据规划,每一户都有一个面对青山的阳台,一楼外面是户外花园,花园前面建一个小公园,安装健身设施,并与不到百米远的文化广场(拟建在村部前)相连,安置房到文化广场修一条环形林荫大道,道路两旁安装太阳能路灯。届时,这片区域将成为环洞村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群众娱乐健身休闲的理想场所。
据了解,解决了安居问题,下一步工作队还要帮助村民解决饮水困难,加大教育助学力度,力争从思想意识上断了贫困户的“穷根”。
企业扶贫,让贫困户零风险“分红”
种植着富硒米的水田
2015年危房改造,让钟家湾的杨四清住上了红砖房。住的问题是解决了,但单纯依靠种地,一年的收入只有2000元,他家仍处于贫困线以下。
搬了新家,又有了新愁,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就在这时,工作队和乡镇、村委干部又走上门来,推荐他参加角山米业公司的“分贷统还、入股分红”项目。
作为衡阳县的龙头企业,角山米业公司扩大生产,需要资金建设15万吨绿色生态稻谷仓储项目。县扶贫办得知后,牵线搭桥,建议角山米业利用扶贫政策贷款,同时也能起到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的作用。
角山米业采取“分贷统还、入股分红”的方式,与衡阳县23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协议,每户向县农商行申请“小额信贷”3-5万元,合计8000万元。角山米业公司向县农商行提供8000万元的资产抵押,并负责偿还本息。在无担保、零风险的情况下,每个贫困户还能每年分红10%,连续3年,每年增收3000-5000元。
杨四清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我从银行贷了5万元,不用还,每年还可以拿5000元。”据了解,全村共有21户贫困农户参加了“分贷统还、入股分红”项目,小额信贷共99万元。
此外,杨四清还参加了角山米业的合作社,承包了13亩田,改种富硒优质稻,一年光是卖稻谷就有七八千元的纯收入。
“国家扶我一把,我不能还呆在‘穷坑’里,要努力爬出来!”杨四清笑着说,搭帮国家好政策,日子是越来越好了。
曹水林妻子在喂鸡
能人扶贫,带领贫困户一起上山干事业
工作队和村民在查看水稻长势
粟德成看着结籽的茶籽树笑开了颜
一条小溪穿村过,两岸青山相对出。换一种视角,环洞村其实别有洞天。只要肯动脑筋,满目荒山野岭,也能变成金山银山。
“看到茶籽树结籽,就好像自己养崽一样开心。”站在高山上,许持之笑谈村里的能人粟德成。经过几年努力,粟德成种下的2.8万株茶籽树开始挂果,他看在眼里,喜笑颜开。
粟德成年过六旬,很早就走出大山谋生,以前在广西的一家木工厂工作,做质检员,月工资4800元。他看到广西荔浦人在石头山上种金银橘,用机械钻一个洞,就种上一颗树苗,竟也能成活,漫山遍野种满了果树。当时他就想,老家土质比这里还要好,回到老家应该也能种。
2014年,不顾子女、儿媳的反对,他毅然回到环洞村,带着几十万的积蓄,开始了轰轰烈烈开山种树的事业。
与此同时,驻村扶贫工作队也在思考,如何开展产业扶贫。“想来想去,我们认为只有‘靠山吃山’,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得知粟德成的事迹后,许持之很受感动,并建议他带领贫困户一起,用活用好扶贫政策。
“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县扶贫办副主任王勇说,让贫困户带着“国家政策”入股,和粟德成搭伙一起干!
于是,曹友良等五户贫困户跟粟德成一起上山“淘金”。根据国家扶贫政策,县扶贫办免费为这5户贫困户提供800株金槐、4000株猪血桃、6600株三红柚,他们就以山地和苗木入股,投产后能够分得30%的收入。自己上山种树,另外还能拿到100元/天的工钱。何乐而不为!这几户贫困户也充满了干劲。
粟德成请来挖掘机开荒,光是修一条3公里长的盘山土路,就花了14万元。加上铺设滴灌管道,购买农药、化肥,请人的工钱,没几年,80万现金就用完了。家人里责怪他“吃饱了没事干”,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每天都要骑着摩托车,沿着盘山公路仔细巡察。看着树苗一棵棵成活了,他心里也就一天比一天踏实。
前期种下的茶籽树,个头还不高,但茶籽已经垂满枝头。常宁一家茶油公司已经来了三趟,要求粟德成跟他们签订单,茶籽不拨壳、不用晒,以2元/斤的价格收购,从树上摘下来装车就能卖。
粟德成算了一笔账,茶籽树种下去,五年后就可以实现丰产,“起初,一棵树收10斤茶籽,一年就会有56万元的收入;十年后,一棵树可以产50斤籽,一年就会有280万元收入。”
曹友良最近特别爱笑了,屋子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没事就往后山瞅瞅,“以后成林,分红了,我就能彻底脱贫了。”
易地搬迁的新房选址地
新修的通组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