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东 胡秀华
雁城东岸明珠文化公园里,建有一座九曲“夫之廊”。其北端墙上有正楷体的《王夫之先生简介》碑文,而南端照壁则嵌着隶书船山先生名词《摸鱼儿·石鼓江山》,为衡阳书法名家欧伯达作品:
瞰蒸湘,曲影双清,流下洞庭秋远。危岩突兀玉峰寒。界破苍流一线。谁许见,鲛宫窄。金绳夜拥鱼龙怨。画船歌扇。对笑水江华,窥楼晕月,恋尽流霞片。
行乐地,记取韶光迅转。画廊彩笔题遍。云杳潇湘千顷碧。瞥眼武陵溪畔。君莫羡,君不见。渔阳挝断霓裳宴。沧桑已变,想眉黛娇,眼波嶷绿,不是旧时面。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为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抒情诗体。依声填词,凡词都有曲牌。“摸鱼儿”是词中长调,分上下片,上片57字,下片59字,合116字。船山先生词在写景中抒情,又于情中写景,做到了景情交融,密不可分。
船山先生的词以“瞰”字领起,先声夺人,那个高啊,似飞鸟俯视,只有从高往下看,才看得到蒸湘二水是扭着身子从南而来的,在石鼓山前会合以后,滔滔地向洞庭湖流去。二水汇集,因“危岩”而“界破苍流一线”,奇观产生了。
湖南山川秀美,向来闻名天下,自宋代以来就有“潇湘八景”之说,船山先生则不然,他重写“潇湘八景”,且将“石鼓危岩”作为衡州城唯一的胜景列入其中。并非船山先生一人偏爱“危岩”,宋代著名诗人范成大,在他的《石鼓山记》中就说“石鼓,石鼓山,名也。州北行冈陇将尽,忽山石峰起,如大石矶浸江中”,为了状其两不会于石矶下之形势,范成大还打了一个比喻,说是就像春秋时期诸侯国朝见霸主,石鼓山是“霸主”,蒸湘二水是“兄弟国”,可见石鼓山的“霸气”。还有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他的《石鼓书院记》中也说:“石鼓据蒸湘之会,江流环带,最为一辟佳处。”明代沈铁,在清光绪《国朝石鼓志》中,对于石鼓之势的描写不仅溯其渊源,而且思索深刻:“石鼓之山,蒸湘二水交会处也。唐刺史齐昳名其亭为‘合江’,余观二水一清一浊,合而汇流,窃取儒子歌‘沧浪’之意。”按沈铁的说法,这沧浪之水,并非仅“濯缨足”,而有“崇善去恶”之意,即“激浊扬清”也。这固然是沈铁借题发挥,而船山先生也认同,所谓“界破苍流一线”,浊水还是变清了。
船山先生写了水、写了危岩,写了玉峰,俱为江上之景,犹嫌不足,笔触所至还到了水下“鲛宫”。龙宫生活自是平静、怡然的,然因捕鱼给搅了。这“金绳夜拥鱼龙怨”中的“怨”颇有讲究,倒不是先生思想超前,湘江要休鱼禁渔,而是词意转折,以“怨”来反衬下文的“莺歌燕舞”。“画船”以下三句令人记起了《牡丹亭》中的艳词。船山先生是反清志士,头不顶清朝的天,足不踏清朝的地,以一种倔强、执拗的方式与清廷作最后的道德抵抗。“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这是金刚怒目,这是宁折不弯,这是铮铮铁骨!然而,船山先生又是肉体凡身,与普通人一样,有六情七欲。故从“画船歌扇”以下至词尾大多是纤笔写人生,尤其是青年人生,甚至还写到了爱情。一个“笑”字于船山先生颇为难得。乘画船游江,把玩画扇,看阳光下闪烁的波浪,或登合江亭,举目赏游云中的银月,还有那即将消失的晚霞,生活是美好的,人生是曼妙的。
“石鼓江山锦绣华”,这大约从宋代就开始流传的“衡阳八景”之一,确能开眼界,拓心胸,乐淘淘。
推论得出“石鼓江山”是船山先生青年时代的作品,这从词的下片中“韶光迅转”,尤其是最后四句可以得到证明。“画廊彩笔”、“云杳潇湘”,再写石鼓江山之美。“瞥眼武陵溪畔”,则是先生“重写潇湘十景”,照应上片的“危岩突兀”。“君莫羡”以下三句,从词的结构上来说是转折,从词情上来说是劝慰。词以“马嵬之变”警醒世人,不要溺于酒色,耽于歌舞升平。韶光似水,美人的娇眉,美人摄人的眼波,都在岁月的冲刷后,不复存在,所谓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船山先生这一番语重心长,也可以理解为,年轻人切莫虚度青春,须专心学习,为了梦想,准备撸起袖子加油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