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面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6月20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常回家看看”入法易入心难
  观点纵横

  前天是父亲节,就是在朋友圈一片晒父亲热浪中,北京房山区一位伤透心的91岁老父亲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告上法庭,只为他们能常回家看看,照顾自己。

  这位杨老汉的诉求很简单,“一是弄点饭,二是弄点药,跟我发脾气不行”。他说,除做饭外,其实还是想多看看子女,攥着每月7000元的退休金,他并不差钱,缺的是子女的陪伴,他需要的是精神赡养也就是常回家看看,还有基本的生活照料。

  “常回家看看”已经入法五年,2012年12月28日,修改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条文之中。可是,五年下来,实施情况并不乐观。

  一是孝道入法,难在执行。为了让法律能落地,对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常回家看看”这一内容,各个地方纷纷出台配套的地方条例进行了强化,其中除了鼓励性的规定之外,一些地方还有一些创新举措。比如,上海就规定,如果子女等家庭成员拒不探望老人,老人可以提起诉讼,要求他们履行探望的义务。如果当事人拒不执行这一生效判决,相关信息将会归入信用平台,对当事人的买房、贷款等经济活动都将带来一定的影响。可现实中,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的,毕竟少之又少。

  二是孝心入法,清官也难断家务事。“常回家看看”是一种道德良知,更是感情的自然流露。道德缺失,靠法律弥补是没有前途的。对于不孝者,强制手段也强制不出他们孝敬父母的热忱。在问题的背后更有生活的压力。当一个常识性的人伦行为变成大众普遍关注问题,其背后必然折射的是社会的无奈以及亲情教化的缺位。

  三是我们在感恩父爱如山的恩情同时,也在反思如何去做一名父亲,如何做家长。有心理学研究指出,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很早就相对固定下来了。此外,早在10到11岁的时候,大多数人就已完成了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的转变。所以,他律道德强制不出孝心,自律孝道在儿时就已定型,亲情教育才是王道。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如何从传统的孝道理念转化为现代孝道文化,强调两代人平等、自由、民主相处,又要义务对称,“孝”与“慈”相辅相成?这是无论作为子女,还是家长,都要好好考虑的问题了。

  ■陈进红

  道德缺失,靠法律弥补是没有前途的。对于不孝者,强制手段也强制不出他们孝敬父母的热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耒阳:寓“廉”于景 寓教于“游”
一批文明创建先进集体齐亮相
规范城市二次供水管理
现场应急演练再绷安全生产弦
防范高考诈骗的止点是诚信
“常回家看看”入法易入心难
世相浅见
实现居民“微心愿”,展示代表“大情怀”
千人毅行宣传禁毒
衡阳日报版面二A02“常回家看看”入法易入心难 2017-06-20 2 2017年06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