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祁东县边陲的凤歧坪乡清华山村曾被人戏称“四多村”——残疾人多、光棍多、文盲多、危房多,村里有70%的人住在解放前砌的土坯房里,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足900元,自扶贫工作队进驻后,全村发生了大变化——~~~
2017年06月14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祁东县边陲的凤歧坪乡清华山村曾被人戏称“四多村”——残疾人多、光棍多、文盲多、危房多,村里有70%的人住在解放前砌的土坯房里,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足900元,自扶贫工作队进驻后,全村发生了大变化——
凝心聚力,建成扶贫“好班子”
依托特色,走出致富“新路子”
  ■文/本报记者  许珂  图/本报记者   罗盟

  基本情况

  村民心里话

  清华山村地处祁东县西部边陲,距县城81公里。全村地处衡邵干旱走廊核心地带,为喀斯特地貌。全年干旱少雨,地表蓄水能力差,自然条件恶劣,属于省级贫困村。

  全村共有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81人,常住人口不到50%,村内留守村民基本上是老弱病残。2015年10月,原灵官庙村与原光祖村合并成清华山村。现村内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8户433人。其中,灵官庙片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197人,光祖片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236人。今年,灵官庙片区要实现易地搬迁13户,光祖片区要实现易地搬迁25户。

  李德云(今年43岁,母亲患有精神病,靠“低保”政策扶贫):

  我是无房户,以前都寄住在哥哥家。因为家里贫困,自己也没有什么手艺,所以一直没有娶老婆。以前的房子里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更谈不上家电。我就想着反正年纪有这么大了,日子就这样将就着过吧。

  工作队来了以后,帮助我和母亲、侄女从山下搬到了新建的易地搬迁点。这套75平方米的房子里不仅有水电,还有一台液晶电视。在电视里,我终于看到了山外的世界是这么精彩。

  不仅如此,工作队还帮助我和母亲申请了低保,种了400株槐米,养了60多只鸡。只要我敢想肯做,我们一家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肖太和(今年87岁,无子女,靠“五保”政策扶贫):

  我今年80多岁了,真的觉得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是最关心的。年轻的时候,我在村里、生产队也当过干部,我感觉啊,现了享受到的五保待遇一年比一年好。

  2016年,县民政局给我发了5000多元,村里还帮我从老土砖屋搬到了新建的红砖房,集中供养,免费住,很舒服,过得比以前开心多了。

  清华山村全貌

  6月5日清晨,入汛后的第一场大雨中,记者一行驱车百余公里来到位于祁东县边陲的凤歧坪乡清华山村。登高远望,村子四面环山,山腰薄雾轻笼,山下一幢幢徽式新居错落有致,一畦畦田地拥翠吐红,整个村庄宁静而秀美。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几年前还被人戏称为“四多”村——残疾人多、光棍多、文盲多、危房多。

  “过去,全村有70%的人住在解放前砌的土坯房里,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足900元。但自从扶贫工作队进驻村里后,致力夯实党建基础、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项目,使得全村上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村党支部书记曾令平是发自内心地感谢。

  强班子

  打造脱贫攻坚的“主力军”

  给钱给物,不如建设一个好班子。

  2015年,工作队进驻灵官庙村扶贫时,全省范围内的合乡并村工作正在全力推进。可是,将要合并的灵官庙村与光祖村,一个村基础条件好、一个村基础条件差;一个村靠近乡镇、一个村地处偏远;一个村班子稍强、一个村班子稍弱。

  基础相差如此之大,做好“并村并心”工作成为摆在工作队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当时,村两委班子还没有真正做到合心,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事项,特别在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选址上,很难达成一致意见。”63岁的老党员曾金发目睹了换届时期的种种不顺。困难面前,工作队员没有灰心,他们分头找村支书、村主任等两委班子成员及党员谈心,要求党员干部摆脱旧村观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工作队做好表率,每会必参加、参加必指导,督促村两委班子从严落实“双述双评”、“两学一做”等党内工作,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135治理模式”等工作制度,有效提高了村级服务能力。如今,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明显增强,村民脱贫的梦想也越来越近。

  许滔,工作队队员之一,驻村已有两年半时间。他经常向村干部输送的观念是,扶贫要有效,必须得摸清“底子”,找准“路子”。为做到这一点,他带领村干部经常往贫困村民家跑,成了各家各户的“老熟人”。

  记者跟随他入户核查时,所看到的每一份贫困户信息档案都十分扎实:第一部分是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详细记载着贫困户的家庭成员、从业状况、经济来源、享受补助、贫困原因等;第二部分是帮扶对象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第三部分是整个档案的“精华”,最为“打眼”,里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脱贫方案,有的甚至具体地到“目前要解决的问题、后期要跟踪到位的帮扶”。

  “其实说到底,党员干部的作风扎实了,才能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人民群众才会‘买你的账’。”村党支部书记曾令平向记者介绍,在工作队的带领下,清华山村支两委现在真正把带领乡亲们脱贫看做自己分内的事。以实地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例,村干部把每一户的情况都摸了个“底朝天”,在制定个性化脱贫方案时,不是“摸脑壳”,而是与贫困户反复商量,选择最有操作性、效果最好的方式,从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兜底帮扶、搬迁安置、医疗救助、帮助就业各方面实施精细化的“立体扶贫”。

  筑底子

  基础设施面貌大变样

  “没有扶贫工作队的帮助,我们全家还住在那间快要坍塌的土砖屋里,崽连老婆都难讨。”60岁的村民曾新民拉着记者的手,一个劲地为扶贫工作队“请功”。

  曾新民一家原先住在70平方米的土砖房里,房子是几十年前盖的,历经岁月的洗礼,墙壁开裂,最宽的有10多厘米,只好用木头支撑,经常四处漏雨。

  多年来,曾新民一直想攒钱改善住房条件。无奈,村里的路崎岖难行,水泥、河砂、钢筋等建筑材料全要靠肩挑手扛运进来,成本实在太高。扶贫工作队把山路修成水泥路后,他家改造房子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扶贫工作队还根据相关政策,帮助老曾争取到1.1万元的危房改造资金。

  如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有20户像曾新民这样的危房改造户先后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圆了“安居梦”。

  谈起村里基础设施的变化,曾令平扳着手指头,向记者诉说着扶贫工作队办好的一件件实事:投资180多万元建设集中安置点,让生产生活条件极不方便且住房条件差的10户贫困户实施易地搬迁;筹资80万元修建了600多平方米的幸福家园,村里的五保老人、无房户和危房户从此有了安歇的地方;投资38万元修建饮水工程,解决了4个村民小组近300人多年饮水难的问题;投资30万元硬化了灵官庙村6个组近1.1公里的通组公路;投资12万元在村内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让乡亲们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晚上回家摸瞎的窘境。

  短短两年时间,清华山村完全变了模样。同样变模样的,是扶贫工作队员,一个个黑了、瘦了,他们笑着说:“天天想着帮村民脱贫,白头发都多了不少。”

  谋长远

  依托特色发展产业项目

  “富脑袋”才有“富口袋”。

  针对清华山村山地居多、土地蓄水能力弱、不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实际,工作队在征求农户意愿的基础上,在清华山村一方面发展槐米种植,另一方面引进优质家禽养殖,把家禽放养在槐米林中,家禽粪便作为槐米树肥料,创造了“立体循环利用农业模式”。

  两年前,工作队依托湖南八方药材公司,走“公司+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现已形成800亩金槐种植基地。全村共有143户普通农户、49户贫困户参与槐米种植,人均种植面积2.6亩。来年挂果,每亩可增收4000元。同时,工作队依托祁东县“文妹子”生态园公司,积极引进乌骨鸡、湘黄鸡养殖,为贫困农户免费发放乌骨鸡苗4批次3000羽,土黄鸡苗7批次4000余羽,贫困户均获赠鸡苗70羽,每年养鸡收入达6000元以上。

  “目前家里种植了50多亩槐米,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管护,现在树苗长势喜人。看到地里的槐米树一天天拔高,我这心里就像呷糖一样甜呢。接下来,我要帮助身边的人共同致富。”老党员肖鹏飞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为了让村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槐米栽培技术,工作组邀请肖鹏飞结合实际,多次为村民们 “田间授课”。

  “扶贫先扶志、脱贫先脱懒。”工作队还通过上门走访,教育村民克服“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投入脱贫工作,变“要我富”为“我要富”,同时注重通过教育培训提升村民的生产技能,增强他们的“自我造血”功能。期间,工作队邀请专家在村里举办了3期药材种植、家禽养殖技术培训班,选派3名村民到“文妹子”公司跟班学习,受益村民逾200人。

  扶贫故事

  初见许滔时,他和队员们刚从贫困户家返回住所。黝黑的面庞,粗糙的双手,鞋上满是泥土,任谁也看不出这是一个正宗的“城里伢子”。 当记者与其谈到对清华山村的印象时,他直呼:“我从来没有想过世界上真的会有这么苦、这么穷的地方。”

  然而,通过一段时间地深入走访,许滔和队员们亲眼看到了村民们对贫困的无奈,体会到了贫困户想脱贫致富的决心,了解到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使命”——脱贫。

  “刚来这里时,村里不少人认为我就是在基层逛一逛。”为得到民众的信任,许滔克服贫困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困难,换掉皮鞋、戴上草帽,白天挨家挨户到贫困户了解家庭情况;晚上加班整理资料,找寻致贫原因。

  “村民都想摆脱贫困,但有的没创业资金,有的没技术,有的身体残疾。”跑遍了村里所有的贫困户和扶贫项目后,许滔和队员们开始从整个村发展的角度观察、思考扶贫。

  清华山村地处衡邵干旱走廊核心地带,为喀斯特地貌,水质带碱性,不适合种植水稻等农作物。那种什么好呢?根本不懂农业的许滔和队员们只有请教专家、上网搜索,终于发现种植槐米或有不错的收益,挂果后可赚80—100元/株。于是,许滔立马驱车赶赴广西全州购种苗,并帮助村民们将一株株成型的槐米苗种植到地里。

  “帮乡亲们脱贫,是我们的责任”。驻村扶贫工作队认为,“脱贫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其中,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为身体打造更好的血管、骨骼,‘造血’的重要方式是输送‘造血干细胞’,直接精准对接贫困户,为其提供资金、技术等,扶持其发展产业。

  “帮乡亲们脱贫,

  是我们的责任”

  工作队队员许滔,刚进村时尚未满28岁,目前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曾因生活优越被认为吃不得苦、缺乏责任感。可在蹲点两年半后,他褪去稚气,和队员们扎根农村、奔波于贫困户之间,因为——

  “帮乡亲们脱贫,

  是我们的责任”

  便民服务站

  槐米种植基地

  全新的易地搬迁基地(中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凝心聚力,建成扶贫“好班子” 依托特色,走出致富“新路子”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凝心聚力,建成扶贫“好班子”
依托特色,走出致富“新路子”
2017-06-14 2 2017年06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