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农业综合开发实现“双丰收”
本报讯(记者 周琪 通讯员 资一帆 谢光成)哗哗的清流翻打着欢快的浪花,顺渠而来,不时有小鱼跃出水面;渠道护坡的孔隙中小草悄悄探出嫩绿的新芽;远处石桥下三两只白鹭悠闲觅食……这是记者近日在耒阳市农业综合开发新市镇高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所看到的景象。近日,耒阳市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建设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变过去的渠侧沟底“三面光”模式为“生态护砌”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渠道两岸砖石砌好再抹面,渠道底部还要用混凝土硬化,这是过去农业综合开发中普遍采取的“三面光”建设模式。该模式注重防洪灌溉功能,却忽视生态保护,隔绝了水流和土壤之间的自然联系,也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链,造成田间生态恶化,不少地方鱼虾绝迹,病虫害横行,农药化肥施用量明显增加。
为改变这一重经济不重环保的做法,自2015年以来,该市在衡阳地区首创“生态护砌”方式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因地制宜采用生态荣勋砖、干砌石,设置生物专用通道、草皮护坡等护砌方式修建生态渠道,既做到旱能灌、涝能排、洪能防,还兼顾了便于生物栖息的生态效益,使项目区成为“鸥鹭不为食忧、鱼虾不为腹忙”的绿色生态长廊。
截至目前,耒阳先后建成了水东江、东湾、高炉等项目区,共建成各类生态渠近9000米,改善灌溉面积近30000亩,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双赢,成功打造“路相通、渠相连、田成方、林成网”,汇聚生产、生活、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高标准农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