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夏建军 陈 亮 记者 刘思远)经一年多的综合整治,衡山萱洲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中华秋沙鸭、白琵鹭等珍稀鸟类也陆续被监测发现,苦草、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等一些多年不见的水草陆续“浮出水面”,鱼类繁殖旺盛……3月31日至4月1日,全省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迎检验收培训班在衡山县开班,湖南衡山萱洲湿地公园保护经验获得全省推介。
湖南衡山萱洲国家湿地公园是湘江流域重要生态廊道,位于鸟类迁徙通道上。自2014年获批成立试点以来,萱洲国家湿地公园以“打造绿色河流廊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展现“上善之水,大美萱洲”的湿地文化特征。公园大力开展资源保育保护,持续进行河流水系、湿地生态修复,目前公园内主体水质达到三类标准,共有鱼类4目12科42种,占湖南省鱼类种类的23.07%,先后发现50多种珍贵水鸟和迁徙性候鸟,湿地生物物种多样性进一步得到巩固。
在萱洲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的大源江、龙荫港、黄泥港等湘江一级支流流域,两岸均设置了保护线,并竖立界碑、界桩。萱洲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负责人介绍,目前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已制度化、常态化。去年以来,共查处非法电鱼、网鱼12起,非法猎鸟5起,制止采砂、取土3起;还投入近100万元,清理水面各类漂浮垃圾和水葫芦1000余吨,恢复有效湿地550余亩。同时,开展爱鸟周、摄影竞赛、湿地采风等系列活动,增强群众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