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农历正月廿二是每年24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俗语说“春雨贵如油”。雨水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春天,雨水后,春回大地,雨露滋润着大地,春季传染病常易暴发,要加强锻炼身体,注意“衣食住行、顺应天时”。
早起轻动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科薛栾主任医师提醒,生活起居方面要夜卧早起,提倡人与自然相对应。春天来了,白天渐渐延长,黑夜慢慢缩短,阳气渐长,阳主动阴主静,阳气生长了人就要顺应大自然的气机,适当改变一下作息时间,增加活动的时间。雨水仍然是早春节气,早晚仍然较为寒冷,雾气大,不宜于做过于激烈的运动,避免因为体内能量(中气)消耗太过而失去对肝气的控制,导致肝气过剩而出现发热、上火等症状。可做些散步、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运动,让肝气慢慢地上升。但如果雨水过多,晨练时雾气较重,应适当推后,尤其是患者有骨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要注意。
健脾祛湿
雨水节气,饮食调养应注意什么?薛栾主任医师认为,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贵如油”的春雨会慢慢增多,但若雨水过多会导致湿气过盛,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湿阻筋脉和湿困脾胃,出现关节僵痛、皮肤湿疹、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身体及脾胃的养护,注意健脾祛湿。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尤其对那些脾胃功能较差的人们来说,这一方面尤为重要。注意平时可多吃些诸如芋头、莲子、茯苓、鲫鱼、胡萝卜、山药、小米、薏米等食物,以达到健脾的目的。大家都知道粥能养胃,可做成莲子粥、山药粥、红枣粥、薏苡党参粥等。需要注意的是,从立春开始,就不能过食羊肉啦!
养肝止怒
中医有“怒伤肝”之说。春季阳气生发速度开始快于阴气的速度,肝火也处在了上升的势头,需要适当地释放。肝喜疏泄厌抑郁,生气发怒易让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导致各种肝病症状,如纳差、胸胁疼痛、头痛、失眠、口苦、女性月经不调等。因此,春天不应该郁闷、生气。这段时节,除了保持愉快心情,也可多称赞别人,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保持好心情,也是护肝的一个窍门。
注意:雨水后还得防范“倒春寒”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宋恩峰教授提醒,雨水节气期间,最容易出现“倒春寒”,掌握正确的“春捂”方式十分有必要。
所谓“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刚回升,但并不稳定,不要过早脱掉棉衣,要有意识的捂着一点。但并不是要从头包到脚,不“捂”不行,“捂”过头又容易上火,“春捂”要捂的恰到好处。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天气变化和个人体质状况适时增减衣服,有风的日子外出,应注意戴好口罩和帽子、围巾,严防风邪致病。因此春季穿衣应注意“下厚上薄”。宋恩峰提醒,尤其要重点注意“春捂”背、腹、足底等部位。人体上身抗寒能力较强,但做好背部保暖有助于自身阳气的生发,增强抗病能力。早春天气晴好时,应多让背部晒晒太阳。
“倒春寒”天气让春季多发传染病的特点和低气温下易致的伤寒感冒碰到了一起。对此,北京朝阳医院营养科高级营养师宋新认为,要想杀菌并防寒,在饮食上可增加吃大蒜、洋葱、芹菜等味儿冲食物的次数,对预防伤寒感冒、春季多发的呼吸道感染、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大有益处。中医认为,洋葱、姜、蒜、芹菜这些带味儿食物,既可疏风散寒,又能杀菌防病。其中,大蒜含有挥发性辣素,可消除积存在血管中的脂质。
美食链接
食疗专家提醒,此时,饮食方面应多食山药、莲子、韭菜等食物,养生保健效果更佳。
山药丸子养脾胃
温度上升,很多人会感觉胃口渐渐好转,不过,春天其实是各种慢性胃炎、胃溃疡高发季节。因为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
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首推山药,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不妨做山药丸子。
做法:把山药洗净上锅蒸熟,去皮,切小块后,放入保鲜袋中,用擀面杖压成泥,放盐、胡椒粉、海鲜粉、熟糯米粉拌匀,揉成球状即可。可搭配西兰花、红椒丝一块吃。
韭菜盒子助升阳
雨水后,环境逐渐舒适,各种细菌也活跃起来。此时注意机体阳气的升发宣疏,有助于条畅气血,进而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这时吃韭菜盒子,不但口味鲜美,还有浓浓的养生味儿。地道的韭菜盒子里面有韭菜、鸡蛋、木耳和虾米。韭菜是民间常用的助阳食材,鸡蛋有滋补元气的作用,木耳和虾米也对心血管有好处。
做法:韭菜先洗净切碎,炒好的鸡蛋、木耳,泡发的虾米拌匀加佐料和成馅儿,盐最好包时再放。用面饼裹馅,烙至两面金黄即可。
甜汤莲子防风湿
现在渐渐有些暖风拂面了,古语有云,风为百病之长,再加上空气湿度越来越大,比较容易引发风湿病。
这段时间宜少酸增甘,喝碗莲子汤就不错,不但甘甜可口,还有防风湿的功效。而且莲子还含有较多钾元素,对调节心脏节律也有好处。
做法:先将红枣、莲子、银耳洗净,汤锅中加入1200毫升水煮开,放入红枣,转小火续煮30分钟。放入莲子和银耳续煮30分钟,最好加糖煮开即成。如果买的是干品莲子,须先泡水两小时后再煮,才容易煮得软熟。(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