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张建新 图/本报记者 王翟
新的一年,金融业将如何助推经济繁荣?市政府金融办主任段映春表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三农”为主线,进一步优化提升金融生态环境,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充分发挥金融在补齐我市“县域经济、工业经济、旅游经济”短板中的重要支撑保障作用,助推经济转型发展。
为进一步做好 “植优补短”金融服务,今年金融工作将着力建立健全“一套机制、两个意见、三个体系”。形成“一套机制”,结合市委、市政府“植优补短”工作部署,抓好县域金融综合服务、银企一月一对接等专项行动,形成一套特色化、品牌化的金融服务机制。落实“两个意见”,抓好金融改革发展、金融业信用环境建设两个纲领性意见的实施,确保取得实效。构建“三个体系”,即政策、考核、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机构考核、风险补偿、过程监管等配套制度文件,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金融政策体系,为金融业改革发展打牢基础。
市政府搭建的衡阳市金融信用信息服务中心这一平台,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创新之举。两个月的试运行后,该中心预计今年4月份正式上线。平台囊括的金融信息、金融监管、金融服务三大功能,不仅能化解政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推动全市金融业信用体系建设,深化政银企互动合作,还能在源头上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从去年11月起,市政府每月举办一次银企对接会。截至目前,已有建设银行衡阳分行、招商银行衡阳分行、农业银行衡阳分行3家银行举办专场对接,为高新区、白沙洲工业园及34家企业授信近122亿元。从第四期起,银企对接将创新形式,辅以培训、宣传等方式,着力培养企业家的金融意识、金融思维,提升企业家利用和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今年,金融机构还将下乡“植优补短”,目前正与珠晖区、衡东县对接。
市政府今年还有新动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譬如将完善金融机构考核激励体系,对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实行季度考核,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三农”、重点项目、扶贫等金融服务及风险防范等指标的考核权重,引导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的发展与壮大“输血”。同时,将建立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补偿机制,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段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