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见:某种意义而言,法治国家的衡量标准在于法律是否符合实际发展的要求,法律之间内在逻辑是否严备。此番梳理,可谓紧密结合现实需要,及时清理修正,将为现实生活提供更有效的指引,更有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随着上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结束,条例中第二条最新规定“以营利为目的”的职业打假将不再受保护的规定引发了消费领域的极大关注,这是自1994年消法实施后首次从法律层面上就争论20年之久的“知假买假”问题进行明确。对于职业打假人这个群体,这是否意味着将面临一种职业层面的拐点,也尤为引人关注。(据10月17日《北京青年报》)
浅见:不可否认,职业打假人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群体。如何合理坚守法治基本原则,即追求平等,又注重程序和正义,真正实现职业打假人与消费权益一致,则需要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合力监管。
3、记者从四川省绵阳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获悉,绵阳警方最近破获公安部挂牌督办的“5·26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包括银行行长在内的犯罪团伙骨干分子15人、查获公民银行个人信息257万条、涉案资金230万元,成功打掉了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的这一黑色产业链。(据10月17日《成都商报》)
浅见:个人信息泄露之所以屡禁不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黑色产业链的长期存在。惟有加强监管,让法律法规持续发力,发现一处严惩一处,才能形成威慑,从源头上堵住利益“黑洞”。
4、10月23日,是商洛学院40周年校庆。而从10月11日起,陆续有自称是陕西商洛学院在校生的网友发帖,称学校校庆学生被要求必须捐款,捐款金额也被限定。数名该校学生告知记者,“确有学校的二级学院要求学生为校庆捐款,且并非自愿。”(据10月17日人民网)
浅见:即便“强制”学生捐款的金额不大,也难免会在广大学生心中留下阴影。如此荒谬的“为校庆献爱心”,不仅有违师德教育的初心,也很可能伤害到学生对于学校的那份纯真的感情。
(本栏点评:魏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