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要挤出时间来读
历史是先人的足迹,是亿万人经验与教训的记录。
在我国有一个读史的传统,即孔子修《春秋》、司马迁修《史记》。司马迁修《史记》时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光也重视历史,他主持修了《资治通鉴》,就是为了研究兴亡,研究历史。其中,《资治通鉴·进书表》就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意思是指,读史要考盛衰、知兴替,以史为鉴,达到至治。
《马恩全集》也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仅仅知道一门科学,即历史科学。”阎崇年认为,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历史科学的重要性。“因为今天之前,所有的都是历史。譬如说,蒸汽机、火车、英特网的发明,是一种历史;刘邦战胜项羽、朱元璋揭竿起义建立明朝也是历史。”
有很多人觉得时间太快,没有时间去读史。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阎崇年告诉大家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重视历史,挤出时间来读历史。
“读史有‘四合’”。阎崇年表示,一是要与“天合”。其实每个人都在苍天之下,无论做什么都要讲天人合一,天人关系简单说就是历史关系。二是要与“地合”。谁也离不开地,就是要研究如何与地接合,别污染土地与水。三是要与“人合”,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关系有多大,他的事业就做到多大。千万不要去改变别人,要想办法顺应和适应别人。四是要与“己合”,即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伦理都要平衡。现代人忙于工作,忙于家务,却不忙于自己的生理平衡,人生很重要的是处理生理平衡。
读史要做到“四为”和“四忌”
史学是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进步的一种体现,史学能够修身、治国,增强人的自身素养。
阎崇年告诉大家,读史有“四为”。 一个是读书是为了自己。孔子在《论语》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古代的读书人学习是为了自己,修心修身,修炼自己;而当今的学习是为了功利。当前,有不少人读书是为了功名利禄,找个好工作,而忽略了读书是为了修心修身、陶冶自己的良知。第二是读书为了家庭。小孩子的爱好都是大人熏陶的,家长爱书,就会影响全家人。清朝有个张英,耕读世家,考了举人、进士、翰林,直到南书房、大学士,他的儿子张廷玉做了四个部的尚书,孙子重孙子六代人,出了两个宰相、四个帝师、二十六个进士。第三是读书为了社会,如今,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发生,要想工作做好,必须读书。第四就是为天下。要有一颗为天下的心,只有读书你的意境才能广阔,正如宋朝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也就是《大学》里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既然读史重要,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读好历史呢?
阎崇年表示,读史最忌讳四点,一忌不选择,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真正能读书的时间并不多。他建议,经、史、子、集,经的部分选学一本,选字数最少的《大学》,1753字。史书要选名人名作名篇,可以从列传开始,可以从老子开始。至于当代作品,可以读诺贝尔奖的,如莫言、爱丽丝·芒罗。二是忌不定时。一般人读书有随意性,一曝十寒,要细水长流。如,清朝的康熙皇帝每天就坚持读书和学习。他自己曾说过,“朕在宫中,日理万机之余,唯有读书而已。”意思是,他可以做到手不释卷——上午读书、下午读书、晚上读书。三是忌不消化。有人读书不消化,死读书,读书死,一无所成。四是忌不践行。有些人读书不少,就是不做。宁做实事一件,也不要空话连篇。
读书要将“读史”与“读心”相结合
“要想读好书,就必须要将‘读史’和‘读心’结合起来。”在讲述的过程中,阎崇年引经据典告诉大家,“读心”中的“心”就是心香、心学、心悟和心行。
我们常说书香门第、书香家庭、书香城市。那么,这个书香城市的细胞是什么呢?阎崇年说,就是每一个人的心香。如,儒家讲心仁,佛家讲心善,耶稣讲心爱。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心香。怎么算心香?心香就是心要香、心要善、心要仁,心要爱。
“读书,不仅仅只是读文字,而是要透过文字净化、修炼我们的心灵。”阎崇年举例道,明朝洪熙皇帝的张皇后,她读书有个特点,就是将“和”、“香”结合起来。历史上相传,张皇后特别会处理公婆、夫妻、叔嫂、母子、祖孙、娘家、宫和、君臣、老百姓关系。她公公是永乐皇帝,她婆婆是相府的千金小姐(徐达的女儿)。永乐皇帝一直不喜欢张皇后的“先生”,可由于儿媳妇太孝顺、太贤惠保住了其“先生”皇储的地位。又如,张皇后很会处跟老百姓的关系。她从北京到十三陵去祭祖,走到路上,她跟她儿子说,我们找个老百姓家歇一歇,吃点饭。就到了村里头了。宫里头带的御食啊,她说不行不想吃。吃什么呢?就吃老百姓家里头的饭。就在老百姓家吃。吃完了,儿子肯定觉得口味不如宫里头好,她就告诉她儿子,说老百姓今天做给你的饭啊,是他们最好的食物。你吃饭的时候,要想想百姓的生活有多苦。回来的时候,换了一个村,还在那里吃饭。吃完饭还要带点农家的饭,让你时不时尝尝农家的饭。临走,还给当地老百姓一点银子。所以,老百姓很喜欢她。
第二个是“心学”。读书不仅仅只是读文字,而是要学其精髓。如,我们现在老说传统文化,其有优秀的,也有糟粕的。学传统文化就像吃饭一样,有营养的东西,精华的东西吸收了,把糟粕的东西排除。范仲淹《岳阳楼记》最后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读书要跟这个精华结合起来。
“苦读难,悟读更难。所以说,读书第三个是‘心悟’。我们读文学,读历史学,读艺术,都应该能够悟出其中的真谛成为一个新的境界。”阎崇年表示,读书的关键在于悟。达摩强调悟,面壁十年,干什么呢?就是悟,悟佛经那个道理。他最后悟出来了——开创了禅宗学派。
第四个就是“心行”。读书,不是为了作秀,不是为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自己用。比如,中国儒学在先秦的时候,重点是仁;第二个阶段到了汉朝——西汉东汉统一,就上升到国家的一个学问,叫经学;再到宋朝就变成理学,到明朝就发展为心学(王阳明的心学)。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了“经世致用”,就是讲实。
“惟学惟悟,知行知止。”最后,阎崇年送出八个字与现场观众共勉,这句话的意思是“当行不行的时候,失去机会;不当行而行的时候,轻者摔跟头,重者有牢狱之灾,再重者就有可能掉脑袋。当止不止,大概要出问题。”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梁启超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毛泽东说:“读史可以明智,这是先人早就说过的。”
“一个人不仅要会读书,还要将‘读史’与‘修心’相结合,读史能够修身、治国、增强人的自身素养。”近日,已经80多岁高龄的历史学家阎崇年应邀做客国学讲座,以《读史与修心》为主题,向大家讲述历史上文人读史的态度,细述读书与读心的关联。
阎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