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项调查显示,28.4%的受访青年每月工资均会透支,45.4%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有时还需借助父母的经济资助,51.2%的受访青年期望“每月收入有一定比例剩余”,69.4%的受访青年认为年轻人应树立“有计划和理财意识”的消费观。(据8月23日《中国青年报》)
浅见:通过消费来“摆脸”,这样的“打肿脸充胖子”,是赢不得他人尊重与肯定的。细水才能长流,水滴可以石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养不活”,还能奢望他“透支”为他人与社会作出更有价值的事来吗?
3、8月,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在来自全国的1937位大学生中发起投票,55.06%的大学生表示暑假基本“‘宅’在家刷手机度过”。同时,在面向180余所高校的622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72.87%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曾对暑假有过规划,其中36.34%的规划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据8月24日《中国青年报》)
浅见:生命里没有运动,学习上没有勇攀高峰,“宅”在家,没有汗水,只有空聊;没有跬步,只有“刷”度;封闭了今天的自己,就会封闭明天自己的世界。长此以往,何以立足社会?
4、身为盲人的张先生,家庭条件并不好,一家人甚至一度靠低保维持生计。即便这样,多年来,唯一的儿子也是被家人宠着长大。儿子虽然有些娇惯,但张先生一直盼着等他长大了,就会懂事了。但让张先生没想到的是,儿子长大了恋爱了,却放弃在大连的工作去陪女友,不到1年欠下高利贷90万,需要盲父帮他还债。(据8月24日东北网)
浅见:原来的“父债子还”,写满了诚信、担当与责任;现在的“子债父还”,写满的是辛酸泪一把:“盲人张先生,无语话凄凉”。
(本栏点评:谢应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