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因素,促使李宽千里迢迢来石鼓山创建书院
李宽与石鼓书院的创建到底有何关联?李宽究竟是什么人呢?宋代朱熹在《石鼓书院记》中写道:“石鼓……故有书院,起唐元和间,州人李宽之所为。”
现场,郭建衡为大家介绍了一下李宽。“李宽属于外来人才(陇西),出身官宦人家。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却无意仕途,一心向学是其终生的追求。为了规避朝廷延揽,李宽不远千里来到衡阳,其初衷应是步李泌后尘,奔南岳而来。李泌(722—789)与李宽几乎是同时期人,尽管怀治国之才,且文治武功均不乏建树,却先后两次隐居南岳,并在山上筑屋读书,取名‘端居室’,以藏书三万轴扬名天下。此事受到以处士名世的李宽的关注,所以决定远离家乡到南岳寻觅隐居究学之地。
“其次,李宽是为石鼓人文、自然环境所倾倒,择定衡阳石鼓山筑庐读书。”郭建衡表示,就在李宽准备前往衡岳隐居之际,恰逢一位族亲到湖南赴任。此时,正值大文豪韩愈途经衡阳,游览石鼓山,吟下千古绝唱《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不久,该诗20韵,气势磅礴,挥洒自然,一经吟出,即为世人传颂,使汉晋即载入史乘的石鼓山名声益振。李宽作为饱学之士,受韩诗感染和吸引,盘桓衡州时就去了石鼓山赏游。
石鼓山独特幽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实为读书究学的极佳处所。正因如此,李宽在石鼓山构筑房屋,其目的是隐居读书,因而称之为“读书堂”。
那么,后来怎么又变成了创建书院呢?原来,我国古代书院肇始于唐代,修书是书院的主要职责。为此,一些士子将自己读书究学的居所如书堂、书舍、书楼等也称为书院。李宽在石鼓山筑庐读书,始称读书堂,不久改称书院,最初也只是一种追循时尚的举动,并无实质性的改变。
尽管如此,李宽此举还是揭开了千年学府石鼓书院的序幕,使石鼓书院成为创建最早的中国古代书院之一,为有别于官学的古代教育机构即中国古代书院的发韧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宽中秀才书院”实为石鼓书院前身
唐元和三年(808),李宽在石鼓山筑“读书堂”究学,不久即改称书院,称“李宽中秀才书院”。而宋至道三年(997),李士真在石鼓山重建书院,正式以“石鼓书院”立世,自此绵延不衰,直至清末改制。
“宋初重建系李宽后裔以私财所为,从书院性质而言,是传承家脉这一理念的结晶。”郭建衡说,石鼓山最初是石鼓李氏始祖李宽创建,而且曾经风光过、红火过。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尤其是晚唐五代的战乱,书院逐渐沉寂,最终只存废墟,成为石鼓李氏子孙难以释怀的心结。
宋朝立国之初,石鼓李氏七世祖李士真虽然饱学登第,却像始祖李宽一样无意仕途。恰逢其时官学不兴,于是决心在石鼓山“李宽中秀才书院遗址”重建书院。
“李宽中秀才书院”创建不久就招徒授业。明天顺年间(1457—1464)衡州知府翁世资《重修书院记》写道:“考之郡志,为唐元和间有郡人李宽尝即石鼓山为书院,书院之名立矣。岁榛芜不治。至宋至道三年,李士真者援李宽故事告郡重建,以居学者。石鼓之名由是闻天下矣。”《石鼓李氏族谱》说得更明白:“士真祖,字子固,宋至道时进士,不仕。修治裕卿祖读书处,会萃名流,讲学石鼓。一时儒风丕振,人宗仰之。”
由此可见,李士真重建书院的目的是延揽学者、招徒讲学、解惑授业,无疑是继承了“李宽中秀才书院”教书育人的传统,完全具备教育机构的基本职能。
书院是士大夫隐居求学的好去处
根据各种史料记载,早在唐五代时期,以“书院”为名的文化教育机构就已经产生。而“书院”的名称更是出现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了。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书籍的整理和校勘,历朝的中央政府都有一个收藏、校勘图书的地方,如汉代的东观、兰台、石室、仁寿阁,隋代的嘉则殿,清代的文渊阁等。而在唐代,就把这种校书、藏书的地方称之为“书院”。
据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玉海》解释说:“院者,取名于周垣也。”可见,从字义上讲,院是指具有围墙的房屋的通称。唐代宫室以院称名者比较多,如有著作院、学士院、翰林院、太常院、礼院等等。唐代皇室创设“书院”,主要是指用围墙围起来的藏书、校书之所。唐代官方创立的丽正修书院、集贤殿书院,是中国古代最早以“书院”命名的文化机构。
自唐玄宗时期建立丽正修书院和集贤殿书院之后,民间的一些读书人借用这个名称自办书院,以作为自己个人读书治学、传授生徒的场所。唐代出现的这些私人创办的书院,它们大多是一些退避、隐居的儒家士大夫个人读书治学的场所。这些学者建造房屋、收藏书籍,并在此读书治学,他们把自己的读书之所称为“书院”。在《全唐诗》的诗题中能找到许多所这种书院,书院命名往往就是创建者本人的姓名,如李宽中秀才书院、南溪书院、田将军书院、子侄书院、沈彬进士书院等。
尽管,它们大多不是作为正式教育机构的书院,但其中的一些文化特征、功能与后世的书院有重要的联系。如士大夫将其作为独善其身的安身之处,总乐意把它们建置于风景幽美的名胜之地;这些书院还有收藏图书典籍、研究学术、交流文化等活动,和后来的正式书院有许多近似之处。
郭建衡
“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岳震南天”。
石鼓书院是宋代天下四大书院之一,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唐元和年间(806—820),李宽在石鼓山结庐读书,不久改称书院,是为衡阳石鼓书院的前身“李宽中秀才书院”。从此,石鼓山即因书院名世,以至于名扬天下。由于方志史料关于李宽及其创建的书院均无详细记载,其真实面貌千百年来一直云遮雾罩。
7月16日上午9点半,“船山故里·国学飘香——石鼓书院大讲坛·国学讲座”第五十七讲在市广电中心举行,原市文物处处长郭建衡为大家讲述《李宽与石鼓书院之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