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国
近段时间,有几条热度很高的事件新闻持续刷屏:“大学生魏则西北京医院不治身亡”、“人大硕士雷洋涉嫖被抓身亡”、“大学生屁股被兰州警察打开花”。看看这几起引起公众舆论与社会极大关注的事件,无一例外地将“大学生”、“硕士”这个当事人身份挺在前头、顶在前面,事件当事人标签化的手法十分打眼。笔者认为,这种将事件当事人“标签化”的做法着实令人担忧。
这些年,伴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出现了一些对某种现象、某类人群、某个阶层进行概括的全新称谓词汇,这种新的称谓,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分类、判断,形成所谓的“贴标签”。如“高富帅”、“白富美”、“路怒族”、“房奴”、“大咖”等等,这些标签式称谓先在网络上流行蹿红,随后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也频频使用这些新鲜词汇来报道各类新闻事件,给事件当事人贴上标签,让新闻事件更有冲突性。现在看来,无论是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还是在网络的评论言论中,当事人泛标签化愈发明显,并大有越演越烈之势。
诚然,按照新闻报道“五个W”要素的常识,及时准确披露事件当事人的具体真实身份,是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以满足读者观众的知情权。但是,很多的时候,当事人的身份,并不是新闻事件的全部与首位,更不是新闻价值的核心所在。当媒体为吸引读者眼球为热门当事人贴标签,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可能将当事人与特定的标签联系起来,都有可能会误导了舆论,不利于那些事件的公平处理、公正解决。
不论是何种媒体的新闻人,面对新闻事件,在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这是必须把握的根本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推动事件公正公平解决,这是必须遵循的重要准则。直面社会现象,直指事件核心,求证事件真相,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这是必须坚守的职业操守。媒体加强舆论监督、反映社会弊病非常重要,但是应立足于实事求是反映情况,不宜出于吸引眼球的考虑简单地贴标签。其实,没有哪一个群体、哪一个人天然地与某种标签联系在一起。撕下身份标签,或许能让事件更好地回归真实与本质,使事件的解决朝着法治、平等、公平、正义的正确轨道迈进。
其实,没有哪一个群体、哪一个人天然地与某种标签联系在一起。撕下身份标签,或许能让事件更好地回归真实与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