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石鼓书院大讲坛·国学讲座第五十讲特邀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群讲授《屈原与端午文化》。透过历史的尘埃,拂去过往的烟云,王立群以其独特的视角,娓娓道来屈原的不朽一生。
3
一生为楚国的前途命运忧心
屈原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历史上有没有屈原这个人?”讲座一开始,王立群用一个看似毫无争议的问句引起了全场人的思考和兴趣,并引用大量史料列述正反观点的代表人、论点和来龙去脉,凭借安徽阜阳出土的汉简“10个字”,王立群坚持“屈原不是一个传说,而是一个真实的存在”的结论。
王立群说,早在清末民初时,近代著名的经学大师廖平就对屈原的存在提出疑问。廖平对《楚辞》有较深的研究,其怀疑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关于屈原记载的真实性,认为屈原的25篇赋辞意重复,显然不是一个人的著作,而是秦朝的方士为秦始皇所作的《仙真人诗》。继廖平之后,更加明确地否定屈原真实性的是胡适。1922年9月,胡适在他创办的《努力周报》的增刊《读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读楚辞》的文章并提出了否定屈原的定论,进一步认为其是汉代人的作品。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日本一些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也对屈原存在与否的问题发表了怀疑论。这些学术的论争一直持续、兴盛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甚至直到今天,仍有一些人坚持这种观点。
王立群告诉大家,很多学者对于屈原从很多方面表示怀疑、否定,都是因为先秦古籍中没有屈原的记载。但不管原由如何,他们无法无视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记录,以及西汉初年的贾谊曾经写过一篇名文——《吊屈原赋》,其文俱在,未见争议。贾谊的时代距离屈原约百余年,也比司马迁早出生半个世纪,这显然可以证明屈原的真实存在。此外,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中出土了一批文献,其中就有《离骚》与《涉江》的残简。虽然两种残简仅有十个字,但仍然很有意义。一是可以说明在西汉初年的时候,楚辞中的一些作品,像《离骚》《涉江》等已经流传。由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讲,屈原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1
先秦古籍中虽不见屈原之事迹,但屈原的作品以及相关的事迹却通过其他渠道传承下来。王立群试图从这些作品中去还原一个真实的屈原。他说:“屈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家世来说可以总结为出身高贵、生逢吉时、名字美好。
王立群说,屈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史记·屈原列传》开头说:“屈原,名平,楚之同姓也。”《离骚》开头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由此可知,屈原与楚王共祖,而楚族就是颛顼的后裔。根据《离骚》以及后人的注释,屈原家尚有女 。《离骚》中说:“女 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这句话的意思是,美丽的女 ,也一次次地数落我。那这个女 是什么人呢?最早给《楚辞》进行详细注释的东汉王逸解释说:“女 ,屈原姊也。”意思是说女 是屈原的姐姐。《离骚》中的女 对屈原一再责备、数落,说屈原太耿直且不合时,担心其遭遇灾祸。从这些内容推測,女 是其尊长,对屈原很关切。
关于屈原具体的出生日在《离骚》中有明确交代:“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屈原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而这种巧合也被视为良辰吉日。王立群告诉大家,中国古人对于人名与取字非常重视。一般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父亲取名,二十岁行冠礼的时候再取字,并且还有一套严谨的程序与规范,所以古人对取名字郑重其事。
关于屈原的名与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与《新序·节士》中都讲得很明白,名平,字原。但是,屈原在《离骚》中却是这样说的:“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几句话大意是说:父亲在我出生之时仔细观察我,一开始就给我起了一个美好的名字,名是“正则”,给字是“灵均”。根据古人名字的取意,这里说的“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的意思。
王立群告诉大家,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大夫申儒对如何取名提出五个原则,他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意思是:或根据其出身特点,或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行、寄托父辈期望等几个方面比照取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来取名。
王立群说,按照这个原则,再看看屈原的名与字。“正则”与“灵均”,衡器之平,田野之原,进一步引申,就蕴含了政治道德的总义。所以,屈原的名字属于“义”的原则,反映了他的德性,或者希望他的德性如此。不管怎样解释,总之,屈原的名字是“热名”,是一个美好的名字。
须
女
须
女
须
女
须
女
须
女
须
女
须
女
须
女
须
女
出身高贵,名字寓意美好
2
王立群告诉大家,屈原的一生,楚国经历了两任国君:楚怀王与顷襄王。屈原一生的巅峰是在楚怀王时期,是积极有为的忠直之臣。在楚怀王时期,屈原担任过两个官职:三闾大夫、左徒。在此期间,屈原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子弟,在《离骚》中,他把自己比作辛勤劳作的园丁,把培养的人才比作各种香草。屈原希望,他培养的这批优秀人才,日后能够成为楚国发展中的前驱与主导力量。屈原还担任了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官职——左徒。左徒究竟是怎样的官职,有多种说法,比较通行的看法是左徒是仅次于楚国的国相令尹、地位很高的官职。在这个职位上,屈原如鱼得水。司马迁说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意思是说,屈原见识广,记忆力超强,对于治理国家很有一套,对于应对其他诸侯国家也相当在行。这个时候的楚怀王很想在政治有一番作为,因此,楚怀王很信任屈原,委以内政、外交的大任,楚国也因此国势大有改观。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局势呢?这是历史上被称为“争雄”的一个时代。各国都积极改革变法,纷纷称雄称霸。楚怀王意图在七国争雄的时代与秦国“掰一掰手腕”,拔得头筹。所以他采取屈原“连齐抗秦”的正确主张,并任命屈原实施变法。可谁知,屈原对内修明法度、举贤任能的改革主张损害了楚国旧贵族势力的利益,他们纷纷联合起来对抗屈原,于是楚国内部发生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对楚国来说,楚怀王十六年是转折性的一年。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放弃了屈原极力主张的“联齐抗秦”的路线,摒弃了屈原制定的强国的改革政策,结果丧兵失地,这就是屈原在楚国的作用和价值。楚国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走向末路。
王立群说,屈原一生中,曾经有两次被贬离中心,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一次是在顷襄王时期。一次流放汉北,一次被贬江南。第一次是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之后的某个时间。第二次是顷襄王当上国君以后,让他的弟弟子兰做了令尹。但是,楚国人对子兰很不满,因为他是积极抑弄怀王入秦以致一去不返的关键人物,所以楚人将此过归咎于子兰。不满的人当中就有屈原,因为屈原是极力劝阻怀王入秦的,而且屈原对于令尹子兰等人与秦苟合的立场也大为不满。当上令尹的子兰恼羞成怒,迁怒屈原,最终屈原被迫流放江南。在屈原流放期间,楚国的形势每况愈下。顷襄王二十一年的仲春二月,秦将白起率领秦国“虎狼之师”,以破竹之势攻破楚旧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荆楚朝廷仓皇流亡。屈原峨冠博带,绝望悲愤之余怀抱大石,自投汨罗江。屈原死日,可能是五月初五,或距这一天很近的一个日子。五月初五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
王立群说,屈原是楚国的王室贵族,更是一位为楚国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勇于改革,希望将楚国带上强国之路的人。他以铮铮铁骨、不屈的脊梁把中国的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都提升到了一个令后人仰望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