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建议,及时打通这些抑制供需的关键环节,让需求和供给有效衔接,将释放巨大市场潜力,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土地要素:
为宅基地还权赋权
土地是供给侧五大要素之一,而当前土地资源供需错配表现突出。一方面,城市用地紧张,城里人渴望下乡置业面临政策限制;另一方面,土地资源是农民最大的财富源泉,而农村宅基地大量闲置,不能进入市场交易,农民难以“因地致富”。
一方面农村建设用地有充足供给,一方面城市资本、城里人有用地需求,但目前依然存在供需错配。究其原因,主要是担心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后造成非农化、非粮化,农民流离失所。对此,国土资源部调控和监测司巡视员董祚继表示,通过用途管制,农村耕地可以得到有效保护和监管。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部副主任时和兴建议,推行供给侧改革,土地要素方面最大的突破点在于农村土地改革,应以还权赋能为取向,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公平交换,也为城市资本找到出路。
新能源产业:
打破垄断利益藩篱
新供给并不会自动创造出相应的新需求,更难以实现等量的新需求。光伏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原来迅猛增长到产能严重过剩,包括无锡尚德在内的大批企业倒闭,教训深刻。
限电是制约国内光伏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国内某大型光伏企业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限电平均达到40%,高的时候可达70%。“你发了电,不让你上网,也不给你钱,这直接影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大家都知道新能源是未来发展趋势,但在推动新能源发展的过程中处处能感受到传统能源的桎梏。”中关村新华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林玉表示,表面上是限电问题,实质上是新旧两种资源、两种机制对市场的争夺。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建议,要采取差别化用地政策支持新业态发展,打通横梗在供需之间的垄断利益藩篱,引导部分新需求对接新供给。同时做好电网电站规划的衔接、地方规划与国家规划的衔接,加快电网项目核准。
养老产业:
完善公共配套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产业上的供需错配问题突出,一方面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另一方面养老机构的空置率居高不下。2014年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养老服务机构每千名老人床位数仅为20张左右。而《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养老机构空置率平均达48%。
传统的养老院只能是简单的日常照料,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在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奔波转折,十分不便。在这种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解决了“医院不能养、养老院不能医”的问题,受到社会欢迎。
但“医养结合”模式在推广时仍然困难重重。国家尚未将“医养结合”的机构认定为医疗机构,因此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不能纳入医保定点。除了个别省市,目前异地医保报销尚未解决。
此外,医疗机构由卫生部门主管,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主管,涉及医疗保险费用报销事宜又由医保部门主管,导致多头管理、交叉重叠,也成为阻碍医养结合发展的“绊脚石”。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董克用建议,应成立协调领导机构,民政、卫生、医保、财政等加强协作,尽快联合出台统一政策,推动医疗与养老机构融合发展。
(据新华网)
专家建议着力做好需求和供给有效衔接,释放市场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