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贫水”,水稻“不渴”
丘丘稻田中,水量充足,水稻长势正好……如果不是随处可见的长长输水管和枯黄的植物提醒,你会以为这里并没有受到大旱威胁。
黄花村村支书左建华告诉记者,全村共有1700多亩水稻,目前受旱灾威胁较大的有200多亩,但总体而言度过旱期问题不大。即便旱情长时间持续,也“大约只会有50亩水稻撑不下去”。记者了解到,这50多亩水稻大多是“望天田”和“高岸田”,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放弃。
事实上,黄花村先天“贫水”。该村位于雨母山乡西北方向,不但地势较高,多是山地,更不在任何一个水库灌溉区内。柿江河是唯一流经村子的小河,但早在7月中旬左右就干涸。
未雨绸缪,防旱不慌
然而,正是因为黄花村自然条件较差,水资源较周边地区严重匮乏,从而强化了村民们的抗旱意识,进而在今年这场大旱中避免了较大灾情。
“不仅仅是今年,以前我们村几乎年年出现旱情,只是轻重程度不同。”左建华说,这让我们格外注意和提防每年的旱灾,村委班子也会有意识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在全市启动三级抗旱预警之前,我们的抗旱布置早就开始了。”
记者注意到,黄花村的一季稻种植时间比大多数地方要早。这些一季稻目前基本过了灌浆期,有些甚至已经颗粒饱满,需水期已经不长。据村民介绍,种植时间早,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开旱季,这是他们在缺水环境下获得的经验。同时,黄花村还有200多亩双季稻,但在一季稻收割后,供水更不会有问题。
最根本的预防,还在于发掘和利用好水资源。早在今年端午节(阳历6月12日)前后,黄花村的村干部们就注意到,今年的降水偏少,因此提前打好了3口深水井。旱情出现后,黄花村又陆续打了4口深井。事实证明,这些深水井在严重旱情下立下了最大功劳。再加上黄花村几乎户户都有饮用抽水井,1700亩水稻基本无缺水之虞。
修渠清淤,水塘不干
更早的防旱准备工作,黄花村几乎每年都在做。
除了深水井,黄花村星罗棋布的水塘也在抗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介绍,黄花村目前拥有水面一亩以上的水塘100多口,其中骨干塘1 5口。这意味着在旱灾中,每10多亩水稻就有一份水资源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雨母山乡每年给黄花村下拨了2万元抗旱资金,村里则把这笔钱投入在小水利工程上。1 5口骨干塘都是近5年内修筑起来的,至于水面小些的水塘则更多。
黄花村近年还养成了年年清淤的习惯,去年更是每个村民小组都配置了清淤泵。因此,目前该村的水塘大多数的蓄水能力较强,目前还能匀出一部分水用于浇灌。
此外,雨母山乡去年还投入资金,为黄花村新挖了7千米的田间渠,畅通了输水脉道。
■本报记者 易成章 通讯员 成振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