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参与者的广泛性,也让比赛变成了原创作品的盛宴。参赛者从生活和工作寻找灵感,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原型,精心编排,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艺节目脱颖而出。衡南县创作的小品《幸福来跳舞》,耒阳市创作的音舞诗《蔡侯纸·耒阳情》,常宁市创作的小歌剧《瑶寨情》,是现代艺术经典的代表。而衡山县创作的岳北山歌《岳北·祝火神》,祁东渔鼓新唱《劳模上轿》,衡东县民间吹打乐器新作《氵米 水放排》,则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这些用“本地话”表演、带着泥土清香的节目,鲜活而接地气,往往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演员们战高温迎酷暑,日夜排练得卖力;台下的观众不吝掌声喝彩,看得投入。
大型歌舞组曲《乐涌蒸阳》,为达到最佳表演效果,光道具就拉了三大卡车。衡阳县樟木乡海选彩排现场意外停电,村民自发拿来手电筒,启动摩托车、小货车灯光照明,帮助演职人员顺利完成彩排。许多演出现场,观众为了抢占一个好位置,往往提前几个小时就赶到现场等候。
基层竞风流 行业显风骚
这场狂欢是自下而上的蔓延过程。我市将活动的舞台搭到了基层,延伸到老百姓的家门口,由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军营角落、学校工厂等一个个小舞台,汇聚成全民比拼的大舞台。
活动从乡镇(街道)开展海选,各县(市)区进行预演、分区决赛,市级进行总决赛。据统计,全市开展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达100多场次,村镇、社区文化活动上万场。几乎每天都有剧目排练,每天都有节目上演。从慷慨激昂的诗歌朗诵,到忍俊不禁的小品相声;从美轮美奂的集体舞蹈,到各领风骚的独唱合唱;从阳春白雪的乐器演奏,到下里巴人的民间绝活,节目类型丰富多彩,应有尽有。其中,衡东县、衡山县、南岳区三地,立足大南岳、大衡山,联袂打造了跨区域的大型赛事“衡岳欢歌”,参赛选手达1000余人。
为激发全市各阶层、各行业的积极性,市县两级分别设立了“青春风华”校园文化、“军营风采”部队文化、“公仆风范”机关文化、“乡土风情”田园文化、“品牌风流”企业文化、“都市风景”社区文化等6大板块,分组开展预赛,让不同行业展示自我风采和行业风范。
同时,全市充分调动各级文联组织、文艺协会、社会团体的力量,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书法书画、手工艺品、摄影作品等各类展览展示60余场。
为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参与活动、观看比赛,我市积极运用各种载体、手段,进行活动宣传、赛事预告、比赛录播。衡阳日报社、衡阳电视台等主流新闻媒体单位,在重要版面、重点时段开设专题、专栏,跟踪报道活动进展情况。
传递正能量 引领新风尚
活动通过群众演员,用群众语言,演群众生活,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旋律,传递了正能量。
《冰山一角》、《劳模上轿》等作品通过歌颂劳模等先进典型人物,引导人们勤劳致富,创造美好生活;《让爱满天下》、《爱的奉献》等作品,引导群众互帮互助,共建和谐社会;《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今天是你的生日》等作品,唱出了群众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和祝福;《先锋情·中国梦》、《圆梦》等作品,表达了群众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
此外,还有一大批节目展示了社会良好风尚,鞭挞不文明行为。舞蹈《文明花开别样红》,小品《文明交通最安全》、《我是文明的衡阳人》等节目,以艺术表演形式,颂扬文明典范,传递文明理念,引导群众讲文明、树新风。
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吸引广大群众走出牌馆、走上舞台,引导老百姓走出家门、走向广场,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成为蒸湘大地的一种时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