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寻柴之苦超乎寻常。清早四、五点钟吃饱饭空手走去,走三、四十里路到山上砍柴。人上一百,话语千色,那么浩浩荡荡的队伍,七嘴八舌,叽叽喳喳的说话声和打闹声,彻底打破沉睡的夜空。寻柴之路虽有的宽敞,但大部分是崎岖不平的山路、茅草之路。人们寻柴没有、也不可能有电筒、火把、灯火之类看路,全凭着天上的月亮与星星的光亮,加上人们走夜路的经验。有时因遇上阴天就没有天上的光亮,路就更难走啊。
那时,砍柴的人多,所以,山上的柴越砍越少,寻柴之路越走越远。到了目的地,人们就忙碌起来,个个就像钻山豹一样,急切地四处寻觅自己的柴火。当人们好不容易把柴砍满了时,肚子也就开始感觉空荡荡的了。开始我还不会捆柴,得恳求堂兄他们帮忙,好几次之后才自己学会捆柴。
同伙们相互吆喝几声就挑着柴往回赶路了。这时挑着柴火的人们可老实了,就再不是来时那副神色了,没有笑声、没有话音、更没有什么歌声,只有上面喘气声、下面沉重的脚步的咔嚓、咔嚓声和肩上挑着的柴火担随脚步相行,柴火晃悠摆动发出的吖呷吖呷声。人们一手挟握着蓝竹挑杠,一手扶持着柴火,既要来回换换左右两边的肩膀,还要不时用手抓着套在担子上或搭在肩上的毛巾,擦擦不停冒出来的汗水。可想而知啊,空扁的肚子用着劲支撑着肩上沉重的担子,霸蛮着前行。走了好久一段路,才能遇上“百步磴”下面路边的井水,人们会放下柴担歇脚喝水,这水对一群群的樵夫来说,既是解渴也是充饥呀……
太阳西下愈来愈快,天色也逐渐暗淡下来,回家的路还远着呢,接柴或送饭的人还没来,喝了水又歇了下脚的樵夫、樵妇、樵童们,只能强打起精神挑起柴火担,揣着无奈的心情继续赶路、继续赶路……每当这个最艰难的时刻到来时,我连口里念念毛泽东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这段语录的力气都使不出。我脑子总能想着古人的一句对联:“人轻柴重轻挑重,脚短路长短量长”但我要为它再加上一横披: “寻柴真苦”。
我不停地移换着肩膀,拼力赶路,直至唐坳街边才见着前来送饭的弟弟。来不及说上话,急切放下担子,接过弟弟手里的饭盒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直到吃了半饱后,才缓过神来问弟弟:怎么来得这么晚!等我吃完饭,解下近二十斤重的柴给弟弟分担,然后继续赶路。回家时,夜幕已经降临,门口,盼望了许久的妈妈提着灯火相迎。
这样的经过算是顺利的了,因为我曾发生寻柴路上的历险记。有一次寻柴回家途中遇上大风,我连人和柴被风刮倒在小河坑里,恰逢接我的爸爸救上。回想寻柴的经历,真有点不堪回首啊。今天写到这一段,我要为此浓浓一笔作记:天下之路,寻柴之路实艰行。看:披星戴,饭饱上山;劳碌半晌,柴火聚担;重担压肩,爬行数坎;人轻柴重轻挑重,脚短路长短量长。听:喘音步声柴挑响,柴事米事天大事;近夜摸至门坎,人乏身瘦肚饥肠。为何这般?柴米不继催人慌,求得灶台飘炊烟。问君感慨几何?寻柴难!
龙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