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受四时之气的影响,天气的变化可以引起人体气血阴阳的变化。”李娟说,中医有一种观念,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天是保护血管健康的黄金期,核心要做到藏阳。
具体而言,冬季气温低,阳气归于收敛,万物归于闭藏,寒邪容易侵犯人体。寒邪入侵后,不仅损伤人体的阳气,也阻滞血脉,寒凝血淤,血行不畅,引发心梗、脑梗这一类疾病,危害我们的生命健康。
“藏阳”也就是收敛阳气,留作春节生发之用。冬季养藏,是中医千年的养生传统,可使精神情志安定收敛,形体阳气闭藏,从而实现“天人相应、阴阳调和”。
正所谓“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在生活中如何合理有效防治呢?李娟指出,冬季维护血管健康,保暖格外重要。每天出门前用热水洗脸、洗手,每晚睡前用热水泡手、泡脚,晚上9点泡脚是补肾气的最佳时段,水温应控制在40摄氏度左右。她介绍,泡脚是一项最简单有效的调理方式,手和脚处于人体血液循环的末端,很多人在冬天都有手脚冰凉的情况,用热水泡手、泡脚,不但能暖身还能起到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对维护血管健康大有裨益。
《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阳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李娟指出,冬季养藏之道,要做到起居有常,适度运动。“冬季最好早睡晚起,睡眠的时间尽量稍微延长一些,避免熬夜,养成早睡习惯。另外,寒潮来临、大风降温时,不宜进行户外运动,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不推荐晨起锻炼,最好在太阳升起后再进行运动,运动时应适度,不宜剧烈,尽量轻柔和缓。推荐运动强度不大的传统锻炼项目,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老年人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背部、足部应注意防寒保暖。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加衣物、戴帽子和围巾,居家的老年人也可以在家晒太阳,尤其要晒背部,因为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经络叫做足太阳膀胱经,归于背部。寒邪入侵,首当其冲,它也是人体抵御寒冷的一道防线,应注意保护。
古语有云:“冬季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李娟解释到,冬季肾气偏旺,应少食咸,多食苦,以防肾水过旺,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苦味食物,如羊肝、苦瓜等。另外,冬季可多食一些生冷的食物,如梨、莲藕等;可以根据体质,适当用大枣、桂圆、生姜、红糖等熬汤益气补血,安神驱寒;也可以吃羊肉等性温的食物,驱寒解表,改善血液循环;可以多吃山药粥、红薯粥、玉米粥滋补肝肾,调理脾胃。此外,要严格限制烟酒,烟草和酒精会对血管造成强烈刺激、长此以往会对动脉壁造成严重损伤,加速血管老化,各类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维护血管健康,我们不但要从日常生活习惯着手,借助中医的手段进行调理,也不失为一项合理的方式。李娟建议,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在冬季可到该科门诊就诊,让专业的中医专家开具药方,通过口服温养散寒、通脉止痛类中药汤剂,起到预防及治疗作用。此外,艾灸、穴位贴敷等中医疗法能够温通阳气,驱寒,达到强身健体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