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危害老年人生命的疾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其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氧)不能满足心肌代谢需要而造成心肌急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征候群。因此对于严重的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患者,现代医学多采用冠脉支架或搭桥的方法予以治疗。
“冠脉支架或搭桥只能解决大血管的供血(氧)问题,却无法顾及心脏微血管的病变,这使得部分做了支架的患者术后仍然屡发心绞痛,尤其多发于有多年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病史患者。”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科主任曹瑛指出,目前西医对于这种微血管病变引发的心绞痛,主要采取药物治疗缓解心肌缺血症状,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但部分药物可能致心律失常、低血压、下肢水肿、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不良反应,故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下降,加上如依从性差骤然自主停药,还可出现患者病情反复、缠绵不愈。
为解决上述问题,曹瑛近年来致力于用中医药方式,如加味血府逐瘀汤剂治疗微血管病变,目前该临床课题研究已在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中成功申报,在临床上也收获了很好的疗效。
“微血管疾病主症为胸闷痛,与冠脉大血管病变一样,亦当属中医的‘胸痹’‘心痛’病范畴。”曹瑛认为,该病病机为心血瘀阻不通,病位以心为主,涉及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如肝气郁滞、脾失健运、肾失开合等;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本虚可有气虚、阳虚、气阴两虚,以气虚患者多见;标实为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互结等,且以气滞血瘀多见;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以心血瘀阻为突出表现。
曹瑛介绍,心病大多久病必虚、久病必瘀,故中医治疗方面,以行气补气、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因虚致瘀;气机受阻,气滞则血瘀。二者均导致心血瘀阻,发为胸痹心痛。遂以血府逐瘀汤(源自清朝王清任《医林改错》)为主方,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考虑本病缠绵,久病脏虚,易致心气不足,加入白参补益心气,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临床疗效肯定,副作用小,患者依从性好,性价比高,并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76岁的周奶奶便是此方众多受益者之一。近日,她因反复胸痛4年,加重3天,经急诊收治入院。入院后又阵发性胸前区闷痛20分钟,含服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片无效,考虑急性冠脉综合征,曹瑛建议周奶奶做冠脉造影以明确诊断及下一步治疗方案,但是周奶奶坚持要求采用中医治疗方案。考虑到患者数次心肌酶正常,可排除心肌梗死,在西医扩冠、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等治疗同时,中医通过辩证分型,确定其属于气虚血瘀,使用加味血府逐瘀汤以行气补气、活血祛瘀、通脉止痛。经过近10天的治疗后,周奶奶心绞痛发作次数已经显著减少,从入院前的每日发作2—3次,渐渐变为3—4天一次,每次发作的时间也逐渐缩短,目前病情得到了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