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放
近日,教育部网站发布通知,确定36项竞赛活动为2021—2022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要求引导学生和家长坚决不参加名单以外违规举办的竞赛活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
毫无疑问,这是配合“双减”而采取的配套措施,也可视为一个“大招”,必将使家长和孩子们在新学期不再为参加更多的课外竞赛而纠结。经过缩减后,学生和家长就可知道哪些竞赛是符合规定的,而哪些是“山寨竞赛”。因为有了权威参照,也必将使学生能从名目繁多的竞赛中抽身,为其减轻负担无疑好处众多。
可以说,此前各种竞赛绑架了中小学学生,也绑架了中小学教育。那些缺乏规范的中小学竞赛,给学生传授的大多是超出大纲之外的教学内容,超越了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无疑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和学习的初衷。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所有竞赛都该取消,这也是教育部经过深入调研后,确定36项竞赛活动为2021—2022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根本原因。本次公布的名单,相当于国家对竞赛合规性的认定。有了权威名单,各种“山寨竞赛”也就现出了原形,没了藏身之地,从而减轻了很多学生的课外负担以及家长的教育焦虑。
课外竞赛,主要目的是培养兴趣,但绝非教育的“主食”而是“副食”。正所谓,竞赛何其多,缩减正当时。这意味着家长不必再投入过多的精力和财力,也使学生不必再为名目繁多的竞赛奔波。更重要的是,这也真正体现了“双减”之要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