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面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记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方
2021年09月13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患者生死一线的“守护神”
——记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方
李方跪在地上,为患者连上ECMO仪器。

  ■朱嘉林

  

    专家简介:


  李方,副主任医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湖南省第七批援疆医疗专家。2003年7月毕业于南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危重症专业十余年,先后赴湘雅二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学习。熟练掌握重症病人相关监测及治疗技术,紧跟学科前沿,能将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目前主攻ECMO技术在危重症患者中应用。

  如果说医院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那么重症医学科就是守护危重病人最后的阵地。面对生死攸关、命悬一线的重症患者,这里的医护人员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同死神抗争。

  在这个每天较量生死的阵地上,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方已经战斗了18年。这18年,他用“生死时速”诠释着医者仁心的含义,抢救急诊转入的危重症患者,监护生命垂危的心梗患者,为县级医院患者实行ECMO抢救……李方在各项工作中频繁切换,每天步履匆匆,为每一位送到科室的危重患者奔走忙碌。

  “基本上没有白天晚上之分,越到周末和节假日就越忙,这是我们重症医学科的日常。”采访中,李方将所有的付出都归结为本职工作。在他看来,一切的辛苦和坚守,都是作为医者的分内之事。


  护佑生命,医者仁心


  今年41岁的李方,是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东院ICU主任和RICU主任。2003年从南华大学毕业后,李方就来到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工作。从医18年来,李方不忘医者初心,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参与并见证了重症医学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2013年,华新院区的重症医学科亟待发展,同时,东院院区又必须维持正常的收治运营。在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数量本就紧张的情况下,时任副主任的李方仅带领2名医生和14名护士驻守东院院区,为兄弟科室提供各项支持,在有限的条件下成功救治了诸如严重上消化道瘘、AIDS合并重症肺炎等危重患者。

  多年来,李方工作认真负责,不断丰富理论功底,在技术方面的追求也是精益求精,他在对重症感染、重症循环、重症呼吸等疾病的诊治及并发症防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李方总说:“患者以性命相托,我们就要竭力相助,患者对我们医生的莫大信任,绝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松懈。”从医18载,他一直践行着这句话,全心全意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谋健康。

  以高尚情操,行仁爱之术。从患者最开始进入重症医学科的收治,到日常的相关指数的监测,再依据每一个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治疗,到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安抚……李方从医18年来,零医疗纠纷、零投诉。李方对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不曾怠慢,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当年做医学生时的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依靠熟练的专业技术、良好的医德医风及高尚的思想品质,李方得到了领导和患者的认可,曾被多次评为医院“十佳员工” 等;今年8月下旬,他被衡阳市卫健委授予“衡阳好医生”称号。


  生死瞬间,“膜肺”救命


  2016年,李方赴中山市人民医院进修学习ECMO技术,从2017年底开始,李方带领团队在衡阳开展ECMO抢救工作。

  ECMO即体外膜肺氧合,俗称“叶克膜”“人工肺”。目前,ECMO是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最有效、最核心的支持手段,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作为一项顶尖的生命支持技术,ECMO可以为危重症患者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

  截至目前,该院ECMO团队已救治40余例危重病人,为心脏骤停、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源性心脏病、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和严重急性呼吸衰竭等患者提供了有效的生命支持,救治患者远至邵阳、永州、祁阳等周边地区,让一例例生存机会渺茫的重症患者在神奇“膜肺”下重获一线生机。

  2017年12月18日,66岁的衡阳籍男性患者阳某,因突发心前区不适,被家属送往该院急救。刚到医院,患者便丧失意识,心电图提示可能为急性心肌梗死,因频发室速、室颤,医护人员不断地使用抗心率失常药物,电击除颤,胸外心脏按压,急诊科医护人员采取各项紧急措施进行救治。但由于患者病情来得太过凶险,经反复除颤、胸外心脏按压后,患者心律仍未能恢复。

  此时情况紧急,急诊科医护人员立马联系李方。李方迅速带领ECMO团队赶至患者身边,一边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一边装机,帮助患者建立体外循环。患者在ECMO的辅助下,由胸痛中心心导管团队在介入室顺利完成了冠脉造影与冠脉支架置入术,梗塞的冠脉被开通,ECMO技术为患者赢得救治的宝贵时间。

  然而,冠脉开通并不代表患者平安。大面积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导致患者心功能极差,心脏迫切需休息。此时,ECMO发挥了它的优势,替代了部分心脏功能,让患者的心脏得以充分休息。经过ECMO机器48小时的辅助,阳某的心脏功能逐步好转。

  2017年12月20日晚上8点,经过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成员的反复评估,作出了下机的决定。经过消毒、铺巾、血管修复后,准备进行ECMO技术最后一步的操作。无影灯下,随着缝皮的最后一根丝线被剪断,血管修复工作完成,衡阳市第一例E-CPR顺利下机。此时,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

  “这48个小时,是一场硬仗,每一分每一秒对于患者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看着患者成功脱下ECMO仪器,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肯定。”李方坦言,那一例病例现在想来,还让他记忆犹新。

  此例E-CPR患者的救治成功,标志着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危重症救治水平的创造性提升,也为衡阳地区急危重症患者的成功救治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勇挑重担,主动作为


  2014年,作为湖南省第七批援疆干部及技术人员,李方被派驻新疆鄯善县人民医院。当时,鄯善县人民医院ICU处于歇业状态。他进驻后,第一时间重启重症医学科,培养了一批重症医护人才,努力提高当地重症救治水平,为鄯善县人民医院后续重症医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李方担任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二区临时负责人。这期间,他基本上全年无休,每天驻守科室,积极协调医患以及科内同事关系,即便偶尔在家轮休,也会用电脑随时与科里的同事沟通,远程监护患者的各项指标和病情发展。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李方在做好重症医学科日常防控的同时,还得面对比平日更为繁杂的诊疗工作。作为“重症人”的李方,临危受命,勇挑重担,担任湖南省卫健委派驻永州市中心医院专家组成员,深入永州抗疫一线了解病情,积极建言献策。在援助永州的日子,李方不惧感染风险,与当地医务人员共同实现了永州地区确诊病例零死亡的救治目标。

  同年4月,因医院工作调整,李方回到东院院区工作,虽然面临各种困难,在面临医护人员减少、病种结构单一等情况下,李方仍兢兢业业坚守岗位,克服重重困难,认真督促科室加强落实各项常规医疗制度,不断提高科室的医疗质量。

  李方说,选择了做医生,就是要救死扶伤。既要敬佑生命,也要心怀仁爱。尽一己之力,护患者周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患者生死一线的“守护神”
衡阳晚报版面八A08患者生死一线的“守护神” 2021-09-13 2 2021年09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