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丹 图/周围
17年前,她是湖南工学院模具设计专业的一名学生;13年前,她成了北京某化妆品店的老板;4个月前,她走上衡南县建伟村村委会会计岗位,“村官”是她的新身份。
她叫张倩,1988年出生,土生土长的建伟村人,从老板到“村官”,许多人疑惑,是什么吸引这位年轻人回到了偏远的山村?
村支书致电6人被拒,张倩成“最后的希望”
张倩,2009年毕业于湖南工学院,毕业后她选择了北上,多番打拼后成为一家化妆品店的老板,年收入可达五六十万元。在所有人都以为她会继续留在北京创业时,她却因一次家庭变故,毅然选择回到家乡。
2017年,张倩爷爷去世。看见奶奶一个人待在家中,回家这个念头开始在张倩的脑中疯狂浮现。得到丈夫的支持后,2017年10月,张倩关闭了化妆品店,回到了衡阳。
张倩与丈夫在当地流转土地几百余亩,创办了一个肉鸽养殖场,日子就这样平静地过着。直到2020年12月19日,张倩接到一个电话,是建伟村党总支部书记彭美纲打来的。
彭美纲表明了来意:村委会急缺有能力的年轻人。张倩是本村人,且接受过高等教育,他希望张倩能到村委会工作。
“当时我还挺茫然,不知道该不该答应,养殖场的事也挺多,我要是去村里工作,我丈夫连个帮忙的人也没有。”接到电话后,张倩颇为纠结:“当时彭书记给村里6名符合条件的年轻人打了电话,没有一个答应,拒绝的话我实在说不出口。”
“当‘村官’?我尊重你的选择。”张倩的丈夫给予了无限支持。有些亲朋好友起初并不理解,最终也被她一一说服。张倩告诉笔者,为了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丈夫把远在东北的公公婆婆接到了衡南,帮忙照顾孩子和养殖场。
2021年2月,通过村“两委”换届,张倩正式成为一名农村基层干部,担任村会计一职。在正式进入村委会工作的那一刻,既感到使命光荣,又感到责任重大。“衡南是我的故乡,建伟村又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愿意把我的青春留在生我养我的这个美丽山村。”张倩眼神坚定地说。
每天骑车来回穿梭,家家户户情况都摸透
建伟村共有31个村民小组,村委会干部共6人,每个人要负责5个村民小组的工作事宜,为了方便工作,张倩学会了骑电动车。村里有的地方汽车开不进去,走路太慢,电动车是最适合的交通工具了,张倩说:“有次下雨路滑,我差点滑进水渠,幸好被一棵树挡住,想想还是挺后怕的。”
当时,电动车虽然被树挡住,张倩却处于悬空状态:右边是水渠,左边是湿滑的泥巴路,她坐在电动车上可谓是进退两难。就在这时,一位村民冒雨走来,用力一拉,把处于困境的张倩解救了出来。也正是这次意外事故,让张倩确定了要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决心。“我真的是特别感谢那位老乡,那一瞬间也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好好干。”
村里的事多且杂,刚刚到村里参加工作的时候,她确实有些不适应。随着与村民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每天坚持走访,最终和村民打成了一片。张倩告诉笔者,村干部平均年龄47岁,除了会计工作外,涉及到电脑部分的工作,基本都是她在处理。
当笔者问到,在村子里有没有让她特别牵挂的人,她表示,村里有位独居老人,腿脚不便,每次需要办理什么证件或者是拍摄证件照都是她上门服务。“因为大爷独自一人生活,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我心里挺放心不下的,有空就会去看看他。”
张倩在村子里每天要来回数十趟。对于张倩来说,上班下班似乎没有太大区别,每天带上“小本本”,挨家挨户登门拜访、讲解政策、信息统计……已经成为了她的日常。因为中午村民都在家,中午下班以后反而是她最忙的时候。村里哪户村民身体不好,哪个家庭基础设施还需完善,张倩都能立马说出来。
乡村振兴,离不开热爱家乡的带头人
张倩入职以来,从一时无法转换角色的基层工作“小学生”,逐渐成长为乡村工作能手。起初,她每天工作压力很大,在各村民小组间,走访、入户每一项都要面面俱到。
建伟村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水稻和养殖家禽,然而由于产量不均,很难卖上好价格。张倩计划着,将村民们的农产品统一收购、统一包装,再注册一个商标,由村委会对接商家,统一贩卖,以此提高村民们的收入。
提到村镇未来的发展,张倩眼里闪露出兴奋的光,“希望通过基础建设的提升,吸引更多年轻人和乡贤回来,一同参与建伟村的振兴建设。”
虽然工作很辛苦,基本没有周末,但在张倩看来,敢闯敢试才是年轻人应有的魄力。新一代年轻人已经成为主力军,乡村振兴离不开同她一样热爱家乡的带头人。她说:“新鲜血液流进大有可为的农村,到处都将是希望的田野。我只是想为家乡发展作一些微薄的贡献,让年轻人留在建伟村、爱上建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