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8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754人,重症病例与前一日持平。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75例(无重症病例),现有疑似病例1例。累计确诊病例192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845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7月1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416例(其中重症病例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8487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3537例,现有疑似病例5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762940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5910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例(无境外输入);当日无转为确诊病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3例(境外输入3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99例(境外输入60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1726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1233例(出院1117例,死亡7例),澳门特别行政区46例(出院45例),台湾地区447例(出院438例,死亡7例)。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高考延期到7月举行。
在当前疫情背景下,如何做好高考防疫工作?遇上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怎么办?怎样确保考试公正安全、顺利进行?“新华视点”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高考事项千万条
防疫安全是第一
教育部公布数据的显示,2020年高考全国报名人数1071万人,安排监考及考务人员94.5万人,这对疫情常态化防控是一次重大考验。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制定高考组考防疫工作方案和实施办法;要求各地精心做好考前防疫准备,严格落实考中防疫措施,有序做好考后防疫工作。
在湖北省武汉市,今年有5.9万名考生报名参加高考。为做好防疫工作,武汉全市58个考点均配备了体温测试专用通道,并设有防控专职副主考,负责处置考试期间与疫情有关的突发事件。
武汉市招考办高招处处长崔文说,为避免考生在考场外聚集,“我们要求考点工作人员尽早到达,只要有三五个考生聚集就开门。”
为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今年北京市提出降低考场人员密度,将每个考场的考生人数从30人减至20人。虽然考生人数比去年少了大约一万人,但考点数量却增加了约四成。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一处高考考点,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紧锣密鼓进行考场布置、环境卫生清理,教室门口已贴好“高考01考场”“备用考场”等标识。“现在室内布置、桌椅摆放等主要工作已经完成,剩下几天还要进行局部消毒、加装空调挡板等工作。”该考点负责人王金杰说。
按照统一安排,今年高考各个考点都设有3个以上备用考场,用于安置当天考前或者考试过程中出现身体异常的考生。记者看到,备用考场内桌椅摆放更加宽松,一间考场只有9套桌椅,每张桌子间距有2米左右。王金杰介绍,在考前第14天和第3天,考试部门会同卫生健康部门对所有考生进行健康状态监控,考生如果身体异常,将在专门的考点单独参加考试,不会进入普通考生所在的学校考点。
考务人员也是高考防疫的重要对象。福建漳州、三明等地对所有考务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并开展防疫专项培训和专门演练。考生与考务人员均需出示“八闽健康码”,显示绿码方能进入考场。
防酷暑、防暴雨
为考生创造舒适考试环境
高考从往年的6月延期到7月,多出来的这一个月给考生留出了更多准备时间,但也意味着需要面对更加炎热的天气。如何为考生创造舒适的考场环境?
作为传统的“三大火炉”城市之一,武汉市今年将所有考点建成“清凉考场”,全部使用分体式空调。为确保空气流通,考试期间各考场在空调开启的同时,还将开门开窗通风。
作为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北京市今年的高考首次由两天改为四天,高温下“连续作战”对考生是不小的考验。为了方便考生,北京大峪中学在校园入口处搭设遮阳棚,考生进入校门后即可通过遮阳棚进入教学楼。
近期,南方多地迎来强降雨天气。为应对可能发生的暴雨天气,武汉市根据2020年度新版渍水风险图,在开考前对全市主要干道和考场周边的排水设施进行拉网式检查;对考点周边易引起渍水的在建工地、地势低洼路段、问题井盖等进行全面排查,及时处置。
用科技手段加强管控
防作弊保障公平
特殊时期要严抓防疫,但防作弊、安检等工作仍然不可松懈。教育部要求各地严格进行全流程检查,在试卷命制、印刷、运送、保管等考试工作环节实施一岗多控、人技联防。今年,各地将进一步加强考点入场管理,积极采取多种检测手段,防止高科技作弊工具进入考场;采取多证核对、人机比对等措施严防替考。
记者采访了解到,针对近年来考试作弊手法越来越隐蔽的趋势,各地普遍加强了专业技术人员及监测设备配备,提高移动监测能力、信号干扰能力。福建省三明市所有考点均开启全方位摄像头,并联合网信部门进行无线电信号监测;福州市实现全市考场屏蔽器全覆盖,用技术手段防止内外勾连作弊。
此外,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还联合建设、环保、城管、卫健委、电力、交通、公安等部门做好考点周边环境整治、噪音控制、食品安全与疾病防治、电力及安全保障等工作。
“愿检尽检”人群核酸检测
一般在24小时内报告结果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7月2日公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提高医疗机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的通知》提到,要提高核酸检测的规范性和时效性,对于“愿检尽检”人群的核酸检测,一般在24小时内报告结果。
通知提出,对于发热门诊患者的核酸检测,要在6小时内报告结果,争取缩短至4小时报告;对于普通门急诊、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等人群的核酸检测,原则上要在12小时内报告结果;对于“愿检尽检”人群的核酸检测,一般在24小时内报告结果。各地要统一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报告单格式,检测机构要通过自助打印、网络查询、快递邮寄等多种方式,为受检者出具检测报告。
通知提出,持续开展核酸检测培训。各地要大力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培训,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技术人员培训方案》等文件要求,加强标本采集、保存和运输、标本接收整理、核酸提取、试剂使用、荧光定量等检测方法、结果报告、生物安全等全流程培训。通过培训,确保各环节操作规范,进一步提高检测技术水平。
通知提出,推动医疗机构互认检测结果。各地要结合本地疫情防控需要,制订区域内核酸检测结果互认的规定,明确互认的条件、有效期、医疗机构范围等,最大程度减少重复检测。
此外,为应对可能新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通知还要求各地做好核酸检测应对准备。包括掌握本地区核酸检测资源和能力现状,做好核酸检测能力储备并制订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出现疫情,能够迅速调集资源,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检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