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面十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7月03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何夜间情绪不佳 原来竟是它在作祟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中科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薛天课题组,首次描述了介导夜间异常光诱发抑郁样表型的神经环路结构与功能;证明了是夜间不正常光线而不是节律或睡眠的紊乱造成抑郁样行为,并且发现了该环路的可兴奋性受到昼夜节律门控调制,首次诠释了光在白昼和夜晚截然相反的情绪作用的内在机理。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上。

  近期一项研究显示,长时间碎片化的光暗刺激,可能通过视网膜至外侧缰核边缘区(perihabenular nucleus,pHb)的投射诱发负性情绪。但是,究竟是光线还是节律的扰动影响了情绪仍不得而知。更重要的是,白昼的光线往往正面调节人类的情绪,这种白昼和夜晚时段截然相反的光线对情绪的作用背后的原理一直是未解之谜。

  薛天教授课题组构建了夜间光干扰模型,来模拟当前社会的不正常光照模式。持续3周,每晚9—11时两个小时的蓝光照射,可以在不扰乱节律或睡眠的前提下,使小鼠表现出抑郁样行为。研究组深入探究光在不同时段(白天/夜晚)对情绪产生不同调控的机制,通过单细胞膜片钳和在体光纤记录,进一步研究发现了一条神经环路,有可能在正常生理条件下,避免动物在昼夜交替时暴露于光线下,从而避免天敌。这条环路如果在人类中同样存在,就可能被夜间人工的光线环境所劫持,从而诱发负性情绪。  据新华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这些“脑科学”,其实都是伪科学
为何夜间情绪不佳 原来竟是它在作祟
衡阳晚报版面十六A16为何夜间情绪不佳 原来竟是它在作祟 2020-07-03 2 2020年07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