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虽然许多人记不全,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是记忆犹新的。
从词里走出来,我们看到的仿佛是苏轼生活的奢华。
1076年的中秋节,时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太守的苏轼,非常高兴,因此欢饮达旦,喝到大醉,便写下了这首词,以寄托对弟弟苏辙的思念。
除了爱酒,苏轼还喜美食,好品茗,曾创造出许多饮食精品,比如东坡肉。
爱酒好美食,苏轼的生活似乎奢华无比?
出现这样的猜测,的确有一定的合理性。
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作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他几乎是一个奇才、全才,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成就斐然。既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有“宋四家”之一的美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更让人佩服的是,苏轼不只是一个优秀的文人,他还是一个好官,也是一个高官。虽然官场坎坷,但历经几个皇帝,他最后还是功德圆满。
1057年,21岁的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宋哲宗时,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宋高宗时被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在封建王朝,苏轼这样的经历和结局,应该说是道路虽曲折,前途很光明,功德是圆满的。
对于苏轼,无论在今天,还是在北宋,都是一个让人仰望的文坛大腕和官场大佬。
在文坛上,他引领一代风骚;在官场上,他做到部级干部。
这样的人,似乎应该有奢华的基础,似乎可以过着一掷千金的生活。
苏轼真的过着放浪形骸、纸醉金迷的生活吗?
事实上,浪漫的苏轼没有这样,如果是这样,苏轼也许就会滑向贪婪。
面对生活,苏轼不是以浪漫来处之,而是以严谨来算计。在他看来,日子要一天天谋划着过,生活才会一天天向好,好日子如一坛美酒,如果一饮而尽,不是口有醇香,而是醉不知味,后悔痛苦;如果慢慢抿慢慢品,不仅醇香弥久,而且延年益寿。
好日子要慢慢过,这个理念在苏轼最困难的时候派上了用场。
1079年,这一年是苏轼仕途不利之年,时年43岁的他被调为湖州知州。这个职务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市长之位。应该说,无论今天还是昔日,这都表明苏轼已经身居高位。只要安安稳稳这么做下去,以他的才华,前途必定是步步高升。
但天有不测风云。据史载,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文采飞扬的他,面对这个例行公事的公文,也情感迸发,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引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好在王安石等人为他运作求情,皇帝考虑他是个人才,决定对他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按照今天的级别算,相当于中校团副。
1080年,从监狱中死里逃生的苏轼,来到了黄州。从手握实权的正厅级市长,到毫无权力的副团中校。地位降了,薪酬减了,但苏轼清楚,日子还要快快乐乐过下去。
一向为官清廉的苏轼,开始面对窘迫的生活处境。好在苏轼是一个秉承好日子要慢慢过的主,总是注意节俭,很会精打细算。
到了黄州,他想着不能单靠薪酬过日子,还要找些补贴。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弄到了一块地,自己耕种起来。为了合理开支,细水长流,他实行计划经济:先把一年所有的收入计算出来,然后以12个月为标准,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月的那一份,他再细分成30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即便是这样分配后,他每天拿到一小份钱后,还要仔细权衡,坚持做到精打细算,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绝不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又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面对这样的经济状况,苏轼在黄州一呆就是四年多。这四年多,他用他的理念,将这种看似拮据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四年多,他依然潇潇洒洒,笑对坎坷。他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房梁挂钱”也因此成为苏轼的一个美谈。
我想,如果苏轼没有把好日子慢慢过的理念和自觉,他可能渡不过这个难关,更不会有被贬谪之后还有兴趣和心情去游历作文,写下那些千古名作。
节俭不是苏轼的发明,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它同时也是一个人应有的操守和品行,展现出一个人的素养和美德。
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至今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好处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讲述的是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贵为天子,为皇后过生,都如此节俭,令人叹服。
因此说,节俭是家之需要,也是国之需要。
家当节俭,有诸葛亮所写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为训。国当节俭,有魏徵所说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为镜。
维吾尔族有一句谚语:“辛苦得来的果实,不要一口气把它吃完。”
因此,美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爱默生就这样形容:“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
人生很长,来日很多,不管处于什么境况,如果我们懂得“戒奢以俭”,天天都会是好日子,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幸福美好。
新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