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就说
李云勇
近日,在工农小学2017年的最后一场家长会上,1459名学生的家长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成绩单”。“成绩单”上显示的不是孩子的成绩,而是孩子给家长日常行为习惯的评分。经过统计,在1419份有效“成绩单”中,69%的家长拿到85分以上,被评为优秀,5%的家长成绩不及格。
工农小学推“父母成绩单”,期待以此举激发家长反思意识,以孩子为镜,正自己的教育言行。下学期,该校还会继续开展给家长打分的活动,并建立家长“成长档案”,引导其给孩子做出良好示范。通过“好父母好行为”评分表得出的“父母成绩单”,您怎么看?
“好父母好行为”评分表共设计了10道题,“不闯红灯”“不乱扔垃圾”“每月至少陪我进一次书店”等,内容均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陪伴孩子健康成长有关,每题10分。评分表下端还有一个“心里话”栏目。比如“不闯红灯”,牵涉安全,问题太大,如有违反,扣10分没有异议。
但是笔者认为打分不是万能的。给老师授课打分,给学生考试打分,推而广之,给家长言行打分,学校可能患上了打分万能论的毛病。因为如课堂不认真教,要求学生下课后参加辅导班,给这样的老师打低分是可行的;比如名校老师教完后拍屁股走人,放任不管,学生素质好,考试成绩照样好,怎么打分?比如差校生源质量差,老师教学很努力,但是学生成绩却一般,给这样努力的老师打低分公平吗?
学校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和老师,学校要给学生和老师打分,在自己权限和管理范围内,没有多少争议。但是在家长与学校的关系面前,如学校对家长做出负面评价,可能涉嫌侵权。不管怎么样,评价父母“及格不及格”,还牵涉到名誉、形象等问题,就涉及了民法的权利问题,这不是小问题。我们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随意越权给他人做出负面评价,就会误入歧途,好心办坏事,因此,“父母成绩单”,还是要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