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1:利率高不安全,利率低就安全吗?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讲,评价一个平台的安全性,需要从平台整体的商业逻辑与运营情况来做分析,如是否有资金池?是否触及了监管红线,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而资金安全方面,考量模式是否安全的核心是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在这一领域,有些创新的商业模式,如自风控的熟人借贷创新模式,在保障用户资金安全方面是具备天然的、突出的优势的。并且长远来看,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借贷市场上的自由定价也是大趋势。因此,单纯以利率高低,来判断平台产品的安全性,是不全面、客观的。
误区2:提现速度快 风险低?
提现速度只是衡量一个平台安全与否的考虑因素之一。相比于提现的速度,提现的安全性也很重要。互联网金融平台如果盲目地追求提现速度的话,这就说明P2P平台对打款审核不够严谨,因为财务人员在打款的时候,必须仔细核实各项资料,避免把钱打错给别人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目前,互联网金融平台支持用户提现的功能,不同的平台对资金提现有不同的规定。尤其在提现所需的时长上,各家平台之间也差异比较大,而且不同银行到账时间也略有不同。
误区3:名人效应 如何理解?
一般来说,名人非常注重自己的声誉,不会仅仅为了金钱利益为不靠谱的公司站台。因此总体来说,名人的信用背书是成立的。但是确实存在有些平台以断章取义、夸大事实,甚至无中生有的方式在名人不知情没有授权的情况下为自己的平台做广告的情况。
投资者其实不必纠结如何去分辨真假,唯一需要做的是坚信金融的规律和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常识。
误区4:保本保息 高枕无忧?
对于投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关注网贷平台上是否有“保本保息”、“担保公司”等字样,而是要选择安全稳健的平台,特别是从运营团队、平台的股东背景等方面选择。另外,建议投资者不要过分追求高收益的网贷产品,尤其是在经济处于下行周期的当下,要追求稳健的投资。
误区5:成交量越大,越值得我信任?
目前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还处在一个快速增长和逐步规范的时期,仅仅根据一个平台的成交量大小来判断平台是否值得信任是一个过于简单的方式,毕竟谁也无法预料三五年后的格局。辩证地看,平台成交量大并不等于其值得信任,但反过来,值得信任的平台,其成交量往往不会小。这就说明,平台交易量在是否值得信任中是很重要的一环,但不是唯一的考量标准。一个平台是否值得信任,应该是包括平台的金融背景、风控能力、资金和信息安全、合规性问题、运营推广、服务性思维、创新能力、累计成交额等在内的一个全方位考量的结果。尤其是互联网金融提供的产品是金融服务,所以本质上最应该考量的还是金融风险的把控能力,毕竟相比收益而言,本金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误区6:偏爱短期理财?
对于有投资者认为钱在平台放太久不踏实,其实还是对P2P这个新兴行业不放心,或者对是否有不规范的平台不放心。只要选择有实力有品牌、合规合法的平台,就不用担心。
其次,关于3个月和短期是否靠谱,这还真不一定,P2P是中介,要把借款人的需求据实介绍给投资人,包括借款额、借款期限和用途等信息。有些借款用途的期限就是要半年或一年以上,才可以完全发挥资金用途,实现投资收益。所以,关键不在于理财产品期限的长短,而在于这个理财产品是不是真实、可靠的借款需求。
据《北京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