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静
在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位扎根班主任岗位十年的教育工作者——王景青老师。十年间,她始终以“树木树人、济世济民”的校训为指引,把班级当“家”,把学生当“家人”,在学业引导、生活帮扶、职业规划的点滴细节里,用耐心与温暖为学生搭建成长的阶梯。她所带班级曾获评“优秀班集体”,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把班级当“家”,用责任筑牢成长根基
“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管理者,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同行人’。”这是王景青坚守十年的教育初心。从接手班级的第一天起,她便坚持“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新生入学时,她逐一走访宿舍,记录每个学生的兴趣与困惑;她定期举行主题班会,从“职业规划”到“人际交往”,从“学业焦虑”到“安全防护”,把教育融入细微处;她带头参与运动会、文艺汇演,和学生一起策划、一起排练,让班级凝聚力在协作中自然生长。
为了让班级成为“有温度的集体”,她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她的引导下,班级学风浓厚,课堂出勤率始终保持前列,学生参与校级竞赛的积极性显著提升。班级形成“一人有难、众人相帮”的良好氛围:有学生因病缺课,会有同学主动帮忙补笔记;有学生对专业学习迷茫,她会组织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凭借着师生同心协力,她所带班级曾获评“优秀班集体”,这份荣誉既见证了她的管理用心,更饱含着师生间的信任与默契。
就业是学生成长的“关键一站”,王景青始终将其放在心上。她会提前调研行业需求,整理就业信息分享到班级群;她会一对一指导简历撰写、模拟面试场景;她会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与性格特点,耐心帮他们分析职业方向……常有毕业多年的学生发来消息:“王老师,谢谢您当年帮我理清方向,现在工作很顺利!”每当这时,她总笑着说:“这是你们自己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把学生当“家人”:用温暖照亮困境中的前行路
“每个学生背后都有独特的故事,班主任要做那个愿意倾听、愿意伸手的人。”王景青始终相信,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面对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她更是主动伸出援手,用实际行动为他们撑起一片天。
2015级会计专业的谢星(化名),曾因家庭经济压力一度萌生退意。王景青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找她谈心,她一边安抚谢星的情绪,一边帮她梳理申请贫困生补助的流程,从材料准备到提交审核,每一步都耐心指导,帮谢星成功拿到补助;她还主动联系学校国资部门,为谢星争取到勤工俭学岗位;临近实习,她又推荐谢星到学校财务处实习,让她在实践中积累专业经验。如今,谢星已顺利毕业并找到稳定工作,逢年过节总会给王老师发来问候:“如果不是您当年帮我,我可能走不到今天。”
2017级的肖睿(化名),是班级里的“特困生”。刚入学时,肖睿因自卑而显得沉默寡言,学习上也有些吃力。王景青注意到后,经常找他聊天,鼓励他“把困难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她帮肖睿制定学习计划,推荐他参加专业学习小组;每当肖睿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时,她都会在班级里公开表扬,帮他重建自信。在她的指引下,肖睿逐渐打开心扉,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最终凭借优异的表现荣获“国家奖学金”。领奖那天,肖睿特意找到王景青老师:“谢谢您一直相信我,让我知道自己也可以很优秀。”
把初心当“灯”:用坚守诠释班主任的责任与担当
十年班主任生涯,王景青收获的不仅是学生的认可,还多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团务工作者”,多次因竞赛指导表现突出获“优秀指导老师”称号,但在她心中,这些荣誉远不及学生的成长更有分量。
“作为班主任,我做得还不够好,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优秀同事学习。”面对赞誉,王景青始终保持谦逊。她常说,班主任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
如今,王景青老师的班主任之路仍在继续。她表示,未来会继续以“平凡”的坚守,守护每一颗学生成长的种子,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助力更多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