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林
在衡阳周敦颐次孙虞仲、五孙季仲的两房后裔中,谱名《衡州北岸濂溪周氏》,他们是周子七世孙周贵叟之后人。其脉系世序是周敦颐(1017年—1073年)→其长子周寿(1057年—1140年)→周寿次子虞仲(1089年—1134年)→虞仲长子兴复(1111年—1173年)→兴复长子时泰(1140年—1206年)→时泰长子南翰(1166年—1240年)→南翰四子德禧(1204年—1271年)→德禧次子贵叟(1232年—1305年),开派衡州北岸濂溪周氏,自立字辈:万兴祖文鼎、桂世元正应、尚孟朝荣泰、朝良国永定、德光明久远、道宏功隆盛、昌嗣惟忠孝、仁义礼智信、运济清华会、恩典作高魁、进思标品望、一家集俊才。六十代班行字辈传世轮回,笔者属德字辈。
其后裔今分布生活于数省,本市主要分居生活在衡南县车江、铁市等地,已传至第十代尚字辈。尚仁,字德甫。清康熙年间迁居衡阳县金兰城坪,乾隆年间后裔国权分支洪江托口,因1970年修城坪水库,部分后裔外迁金兰镇其它各村;尚宷和尚宰兄弟,清康熙年间从铁市泉头坪出发,湖广填四川去了现重庆市。万琳公后裔现居于本市,还有数千人。
周子的长子周寿,生有六个儿子。次子虞仲,曾任江西广昌县令,后又任江州(九江)刑曹。年轻时,前往泰和县为祭祀先十一代伯祖弘德公(周如锡第十子,生于715年,唐玄宗时任征南大元帅,去世后皇封立庙祀之)。濂溪一族是如锡公第十一子弘谦公后裔,因德公直系后人仕居广西祠墓,见龙保乡山清水秀,为了永远就近有人看护管理祭扫弘德公祠墓,遂安家于斯。
其孙时泰(1140年—1206年),官福建汀州郡丞,壮年时回道县、宁远扫墓路经临武。该地邻近广东,历来匪患猖獗,掳掠成风,境地不宁,百姓苦不堪言。时泰为解民忧倡言讨贼,与士绅齐心智谋,周密组织,率随从和义勇努力攻击,贼自溃散,乡民安居乐业。士绅畏匪再度聚集结伙成势卷土重来加倍报复,民再受害,恳求他定居当地以安民心。时泰深受感动,见民众记德重义感恩情深,当地山水宜居,又离祖地道州不远,遂辞官定居县城(现存爱莲堂祖屋三间),后迁城郊不远的燕溪(古垅湾),民间称颂“周相公保一方平安”故事流传至今,享誉湘粤两省交界地,后裔星居湘南衡永郴三市诸县。
时泰之孙贵叟,字万琳,幼承庭训,家教使然“仰先祖濂溪公幼孤依舅郑向生活遗迹在衡”。南宋末携家谱来衡寻亲谒祖谋生,居西湖北岸。时蒸水与西湖毗连一体(新中国成立后为防洪把蒸水取直改道,加高加固防洪堤11.53米),北岸乃蒸水北,在此农渔商结合勤俭谋生繁衍数代,家境遂丰,人口渐多。
明朝初就地建濂溪祠纪念祭祀先人,以祠为依托培养族中子弟读书明理修德、勤俭积财成长发展繁衍于斯。祠中祭祀厅肖始祖濂溪公像,两边悬挂朱熹书“千年道统新吾宋,万世儒宗首此翁”。
此联记录了宋时对周子学术贡献的共识,及对他本人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定位,一直传承于濂溪祠和书院至今。
祠外柱联曰:“汝南如今光甲第,濂溪于此振家声。”此联阐述濂溪先世源出东周平王少子姬烈(墓在河南省平舆县大王冈村)封汝坟侯于汝南郡(河南省驻马店以东)。纪念故朝,改姬姓周,从周至汉唐,先人三次封侯,十四代侯爵延绵,史称“汝南世第”。此后朝代更替渐衰,至濂溪公再兴光宗耀祖的辉煌;下联寓含濂溪祖事业学问功德打下深厚基础始于衡阳,得益于恩舅郑向。全联旨在教育后人不要忘本忘恩,要弘扬濂溪理学,遵循诚实谦和的忠孝家风。至清初因蒸水遂渐上涨累累突破历史安全水位泛滥成灾,连年不断遭水患,人们无法安生,濂溪祠也累遭水淹。族人遂迁车江铁市(古名铁关铺)泉头坪,安家于斯,繁衍于斯。
乾隆九年(1744年),族人迁北岸濂溪祠重建于铁市泉头坪鹅鸡山下,1958年中秋节之夜,为大炼钢铁所需拆毁;后来因历史原因,连续不断威逼族叔耀荣交出宋版和来衡明清三次所修家谱,并付之一炬。耀荣护谱不成,也成其终身的内疚,临终时交侍要求后辈一定要再修好家谱。
笔者历经20余年寻找,行万里路阅读了大量的史志以及各支系宗亲家谱,才算基本完成本宗约百万字家谱之刍形,但很多细节事因已失原记至今茫然,也很难弄清。祠与谱毁之易,今有心重振,但要做好做成实在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