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面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2月25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里的衡阳
公祭大禹

  公祭大禹是耒阳市仁义乡一个民间传统信仰活动。每年,公祭活动由当地宗族组成理事会主持,在禹王宫进行。

  禹王宫在明代就有记载,坐落在仁义乡邝庸村古塘(四庙堂)大路边, 里面供奉齐天大圣、关圣帝、送子娘娘、九子娘娘神像。

  在仁义流传着神仙过洞的故事。说的是某年夏末秋初,久旱无雨,民不聊生。有一天,一先生歇脚诗礼洞,欲登门求茶水解渴,一妇人满面忧愁之态答曰:“茶尚未烧,水还待挑。”听到妇人这般说,先生眼望东边高山,顺口而出:“好个诗礼(十里)洞,水在泥里涌(拱),晴得三五日,男女不得空(共)。”飘然而去,妇人见他非凡人,追而叩之。先生回头告曰:“大嫂,您莫追,亦莫喊,每丘田里打个眼(井)。”妇人归家,告之于儿,立即挖之,果应其言,泉水上涌。人们均言这位先生非凡人,莫非禹王大帝?于是当地人为纪念他建庙,后乡民唯恐对大禹不恭,将“大禹庙”更名“禹王宫”,并诵称“禹帝万岁”。

  后相传古衡头村有一年雨后初晴,一妇人在舂陵河畔洗衣裳,不幸失踪。为了寻找妇人,男人们不顾滔滔洪水下河打捞。突然,上游顺着洪水滚下一段大樟木,大家认为这是巧遇,就将樟木捞上岸。并请匠师把樟木雕塑成一尊女神像,请法师设坛做道场,将女神像抬游各地。在游行途中,有善男信女拦路敬拜,法师就停下来做道场,占卜阳卦,才能起程。当神像游至大路边时,人们拦路祈祷,法师在此地卜阳卦不获,于是选择就此安顿。并将女神像奉为禹帝贵妃廖氏夫人,与禹帝并排供奉。

  因廖氏夫人神像为衡头村雕塑,故而认衡头姚姓为娘家。因而始祭从衡头村开始,然后在27个村11大姓氏中轮流祭祀。

  祭祀之日,百姓会将禹王大帝、廖氏夫人神像从禹王宫迎驾到本宗祠或正厅屋做客祭祀10天。迎驾之日,当值姓氏全族男女老少抬上禹王大帝和廖氏夫人神像,鸣锣开道,高擎族旗迎接禹王圣驾,后面是狮子、龙灯、秧歌随从,其他姓氏百姓跟随其后。当禹王圣帝圣母神像被迎至当值姓氏宗祠时,其他姓氏参祭队伍则在祠堂门前游龙作揖。

  当值姓氏将禹王圣帝、圣母神像供奉在祠堂中间正殿神龛上。吉时到,司仪登场,主祭人就位,奏乐鸣炮吹打一番。主祭人宣读祭文,然后主祭人三叩首,焚文、焚香,族人、长老、乡绅、名流、宾客依次叩首膜拜。最后由道士祭奠,作法祈福,庆丰收、保平安。礼仪完毕,鸣炮奏乐。在后来的十天中,天天有人叩拜上供,乡民们尽情舞龙、耍狮、打腰鼓、跳扇子舞、吹芦笛等,气氛浓烈,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十天期满,将再举行仪式将禹王圣帝圣母神像奉送回宫。

  公祭大禹活动每年一小祭,每五年一大祭,对弘扬和保护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也让舞龙舞狮、唱戏、管弦吹奏、传统武术表演等民间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发展。2014年,中央电视台专门制作播出了两期公祭大禹专题纪录片。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江虹   整理)

  (图片均为资料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国内唯一一件在衡发现的 古越族特有乐器
公祭大禹
衡州北岸濂溪祠考
衡阳日报版面一A01公祭大禹 2024-02-25 2 2024年02月2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