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面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2月25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铜鸟饰镈:
国内唯一一件在衡发现的 古越族特有乐器
  青铜鸟饰镈。

  1986年,有人从一废品收购站中拣选出一件青铜器。经专家考证,为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西周时期的文物,是彼时居住在湘水流域衡阳境内的一支古越族特有的乐器,造型独特,为国内所仅见。

  据李安元主编的《岁月衡阳:衡阳博物馆馆藏文物精选》一书介绍,镈为古代打击乐器,中空,顶部有钲可供悬挂,主要用于祭祀、宴享和娱乐。广义而言,镈也是钟的一种,只是形制略有差异,故镈、钟合在一起组成一套乐器。

  对此,记者查询湖南省博物馆,相关资料也指出,铜镈是商周时期常见的青铜乐器之一。古代文献中的“镈”有一种含义即为大钟,如《周礼》中的“镈师”,郑玄注曰:“镈,如钟而大。”可见镈的一般形制略如钮钟,但又有不同。它不像钟口呈弧状,为平口;环钮,有的是复钮;形体较大,腹微鼓出,器身呈椭圆形或合瓦形。

  早期的镈体四面各有一道垂直的扉棱,西周克镈即为代表。或两侧带有鸟、虎等纹饰组成的扉棱。先秦时期有特镈与编镈之分。特镈为大型单个打击乐器,一般只能发出一到两个音,而且声音浑厚,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常将它同编钟、编磬相配合,作为节奏性的乐器使用,用来加强乐曲的重拍和主音。

  编钟有大型和小型两种,用以演奏乐曲或伴奏乐器。自春秋以后,镈的扉棱逐渐消失,形体也渐小,小型编镈逐渐流行而与编钟相抗衡。大约自唐宋以来,不少编钟逐渐改取镈的形制,遂致钟镈不分,镈名亡而实存。现在发现的镈有三件铭文上自名镈,即素命镈(春秋中期,齐国),叔夷镈(春秋晚期,齐国),邾公孙班镈(春秋晚期)。其他的镈形制像镈而铭文中称为钟。

  从传世和考古发现出土的材料来看,整个商周时期的铜镈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春秋后期至战国末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体形较矮、无扉棱、有钲间和篆间及36乳、一般饰蟠魑纹的镈,李纯一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和中国音乐考古学的研究开拓,已于2021年去世)称此类镈为“北系镈或中原系镈”;第二类是以湖南湘江流域出土为主,体较瘦高,有两条或四条扉棱、无钲间或篆间、一般饰兽面纹的镈,李纯一先生称此类镈为“南系镈或越系镈”;还有一类是被李先生包括在“中原系镈”之内的矮体、有扉棱、无钲间或篆间、一般饰龙纹的镈,此类镈只见于关中及附近地区,年代最早的约在西周中晚期之交,后为秦文化继承,大约流行到春秋中期。

  在我市发现的青铜鸟饰镈因两侧有鸟饰扉棱脊各有鸟饰扉4个,扉棱犹如猛虎回头、形神兼备。钲面、钲间饰乳钉、云雷纹、几何纹,这些纹饰在湖南商代大铙上曾广泛使用。但还有一些比较奇特的纹饰,如兽面纹简化成只剩眼睛或鼻梁、口形等。

  (文/图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建军   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国内唯一一件在衡发现的 古越族特有乐器
公祭大禹
衡州北岸濂溪祠考
衡阳日报版面一A01国内唯一一件在衡发现的 古越族特有乐器 2024-02-25 2 2024年02月2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