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写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
~~~——《洛夫纪念文集·诗歌卷》序
~~~
~~~
2022年07月10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歌让他活得与别人不一样
——《洛夫纪念文集·诗歌卷》序

  ■甘建华

  犹记2018年3月17日上午,潇潇春雨中,我策划并受邀主持的《洛夫诗歌演诵集》首发式,在衡阳图书城隆重举行。洛夫先生发来视频表示祝贺并致谢忱,虽然神情有些倦慵,说话有些迟钝,但是看不出多么明显的病态。第二天中午12:28,我正与文友们在衡南县洪山镇美丽乡村观赏桃花,正念叨着洛夫先生的《与君谈诗》:“你们问我什么是诗/我把桃花说成了夕阳/如果你们再问/到底诗是何物?/我突然感到一阵寒颤/居然有人把我呕出的血/说成桃花”。忽然收到他的微话,只有3秒钟,开头的声音含混不清,只听其夫人在旁边说“好了好了”,猜测他是想给我说点什么——后来才知道,这是他发给人世间的最后一个微信。15个小时后,即3月19日凌晨3:21,九旬诗翁猝然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洛夫谢世标志着台湾现代主义诗歌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世界华语诗坛和中国文化界、文学界的重大损失。由于他是一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诗人,也是一位知交相识满天下的诗人,文化之旅曾经遍及世界各地,并连续不断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艺文活动,所以迅即引发全球追思哀悼之潮。

  3月21日,世界诗歌日。由我和衡阳市作协主席陈群洲、衡南县作协主席曹希荣牵头组织,湖南衡阳文学界百余位作家、诗人及洛夫衡阳3所母校校长、省市十来家媒体记者,手持黄色的菊花,沿着洛夫当年读私塾和小学的山路,汇聚衡南县相市乡托塘村燕子山洛夫旧居,深切缅怀从这儿走出去的世界华文诗坛泰斗。仔细听过我撰写并现场宣读的悼词后,洛夫胞弟莫运征老人与亲友们泪眼婆娑地说:“没想到我们有一个这么伟大的哥哥啊!”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光明网、《人民政协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中央权威媒体和《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强势媒体,《湖南日报》《潇湘晨报》《湘声报》《长沙晚报》《衡阳日报》等省市主流媒体,融媒体新湖南客户端、红网时刻和中诗网、中国诗歌网,加拿大、美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境外媒体,均及时报道了这个全球首场追思会。

  就在这个举世同怀的时刻,作为其同乡后学、晚年挚友的在下甘某,脑海中一直萦回着沈从文先生的碑铭:“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故乡衡阳曾是洛夫先生念念不忘的地方,每每在关键时刻给予他以神奇的力量。《边界望乡》《河畔墓园》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再别衡阳车站》《又见衡阳老屋》《与衡阳宾馆的蟋蟀对话》更是具有一种灵魂统治力,将我的思绪不时拉回眼前的各种场景。最近30年来,洛夫先生率家人回大陆二三十次,省亲访友,讲学传道,出席诗会,交流诗艺,举办诗歌朗诵会和个人书艺展。期间8次回到家乡衡阳,时间分别是1988年8月、1992年春节,以及2004年、2007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的金秋十月。他曾无数次挥毫赋诗:“为何雁回衡阳?因为风的缘故!”在魂牵梦萦的桑梓之地、父母之邦,洛夫先生用文学、书法和人格魅力,感染着一个又一个故乡人,留下了一段又一段故乡情。因此,我决意为先生编辑出版一本纪念文集,并向海内外文朋诗友伸出橄榄枝,立即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响应和推波助澜。

  洛夫先生最初贻我墨宝:“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这是庄子之语,现在想起来仿佛如同神谕。单就这本诗歌卷作者而言,有中国大陆28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的名流巨公,包括黄永玉、黄亚洲、马誉炜、忽培元、查干、龙彼德、沈奇、丘树宏、古月、朵思、秀实、杨慧思等人。他们当中既有世界艺术大师、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又有洛夫先生两岸三地的终生挚友,还有西北、东北偏远地区的知名诗人,真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旅居加拿大华侨差不多有六七十人写过悼诗赞词,另有美国、新西兰、新加坡、菲律宾、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知名诗人,他们的中文诗歌写作,其实都有着不太一样的语境和抒情风格。他们以各自对于诗歌的虔诚,对于“诗魔”的景仰,将自己的名字与洛夫再度连在一起。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洛夫家乡的人们可真是热爱他啊!粗略数了一下,工作、生活在衡阳本土的,以及衡阳籍在海内外的,大概有上百人写了几百首诗纪念他。他们当中既有厅局级领导干部,也有散居各县(市)区的诗人,还有蛰居乡间的农夫。光是衡阳一地就能编两三本书,但既然是一个国际性选本,许多作者就得做出牺牲,读者必须兼听到世界各地的声音。如此一来,优中选优,衡阳的诗人们——对不住了!

  本书入选作者均为健在者,年龄最大的黄永玉老先生,生于1924年7月9日,是受人尊敬爱戴的人瑞国宝;最小的林江合生于2002年,10岁加入海南省作家协会,18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写作时间最早的一首,是香港诗人羁魂(胡国贤)的《等候与苦望》,时为1979年3月14日,当天洛夫先生应诗风社之邀抵港访问。两天后,余光中教授陪同洛夫驱车落马洲眺望深圳,直接催生了诗歌名篇《边界望乡》。次则为现居美国加州、时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洛夫终生挚友叶维廉先生,《衡阳莫老太太的来信——给儿子运端》文末注明:“1980年入冬录写于香港。”收入本书时间最晚的两首,都是我的青海师范大学校友。一是现居海南岛的凌须斌,与我在洛夫谢世后共同编选《洛夫文化地理诗选》。一是现居日本东京的女诗人但继红,听说我在编辑这个选本并即将发布,赶紧从北海道发来《那一年,那盏灯》。诗写2000年9月初参加第四届东亚妇女论坛,已经到了台北内湖洛夫住宅附近,由于“某种不善言辞的尴尬”,错失了当面拜望洛夫先生的机会,成为一生莫大的遗憾,而这种遗憾在好些诗人的诗中都有体现。宝岛台湾的诗人们都与洛夫先生有着或长或短、或深或浅的交谊,其中首推《创世纪》诗刊“三驾马车”之一、年逾九旬的张默先生,《敬悼老友洛夫(二首)》感情深沉真挚,语言鲜活生动,读来催人泪下,堪称台湾现代派诗歌的良史信史。

  《洛夫纪念文集》包括诗歌卷、散文卷、访谈卷、评论卷,原本是2018年3月26日,我接受某大学出版社的邀约而做(5月4日面商确定并有协议),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拖到如今尚未出版。因为海内外师友不断地打听催促,无奈之下交由周占林先生主编的中诗作家文库出刊电子诗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极好的文化传播方式。自从洛夫先生殁后至今三年多时间里,海内外文朋诗友风闻我在主编其纪念文集,先后发来或转呈上千首悼念敬慕诗歌。截至2020年10月21日,经王锦芳遴选183位作者228首。此番台版纸质书在此基础上,重新精编182位作者203首,基本上每人一首,最多两首。其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48人,海内外知名作家、诗人、学者、艺术家数十人,中外女作者47人,衡阳本土40人、居外15人,香港特别行政区3人,台湾省11人,海外8个国家28人。每个作者的介绍文字,统一限定在三五十字,尽可能简单明了并符合各自的文化身份。虽然大多数是急就章,却是对洛夫先生的人格和诗格的真诚赞叹与深情追忆;虽然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作,但确实是我们读过的纪念一位诗人最好的文本。

  诗歌是一种缘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现在成了我们对洛夫先生寄托哀思的最好表达方式。犹记2012年10月31日那个秋日下午,与洛老在衡阳石鼓书院漫步,面对北去的湘江碧水,他神色庄严地对我说道:“写诗不是生存的手段,诗歌永远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作为创造价值的写作行为,诗歌的确让我们活得与别人不一样。”值诗歌卷重新编竣印制之际,将此名人隽语献给所有纪念洛夫先生的诗人们,以及热爱洛夫诗歌的海内外读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想起一位伟人
诗歌让他活得与别人不一样
我想做故乡上空的一朵云(组诗)
母亲的玉米地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诗歌让他活得与别人不一样 2022-07-10 2 2022年07月1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