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面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市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谢石中
~~~
2021年11月03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摸清底数,源头治理 全面提升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市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谢石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明确要求建立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制度。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题、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的重要举措。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省普查办各项决策部署,各级、各部门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普查保障高效务实、制度方法更加完善、各项任务渐次展开,为高质量完成普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高认识  深化成果利国利民的思想共识


  “知家底,而定良策”。统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综合性基础性工作,统计数据是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改革”的管理体制机制,用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统计数据作支撑,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强调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为做好新时代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面对点多面广的自然灾害现状,只有摸清底数、未雨绸缪、有的放矢,防灾减灾工作才能事半功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正是摸底的关键之举,是一项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此次普查工作,将获取全市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主要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信息,人口、房屋、基础设施、矿山和危化品企业、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和全市GDP、资源与环境等重要承灾体信息,孕灾环境、历史灾害信息,掌握自然灾害重点隐患情况。既囊括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自然地理信息,也核查人文因素;既分灾种、分区域进行风险评估,也对多灾种、跨区域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区划。可以说,这是对我市自然灾害和抗灾能力的一次全方位、多维度的“健康体检”。通过普查摸清全市自然灾害隐患“家底清单”,精准绘制当前全市自然灾害重点隐患“高清分布图”,查清当前我市自然灾害防治过程中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适应不匹配的因素,不仅能直接为监测预警、应急指挥、抢险救灾、物资调度等提供数据和科技支撑,也能为提升自然灾害防治和灾害综合风险防范能力提供有力支撑,还将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布局和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筑牢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铜墙铁壁”。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都息息相关,迫切需要社会各界以衡阳主人翁和新时代建设者的积极姿态,主动关心、全力配合依法普查。


  精准实施 守好数据真实可靠的牢固底线


  数据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数据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中,必须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严谨作风,稳扎稳打、扎实推进,确保各项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准确性、安全性。严控数据质量。要准确把握风险普查对象、内容、时段,强化数据质量源头和全过程管控,按照普查技术标准规范要求,建立分类分级质量管理体系,各行业各部门负责对普查成果进行质检、核查、综合性审查三个阶段质量管理,从各个环节、多个维度严把统计数据质量关。要增强提高数据质量的紧迫感和防范统计风险的意识,按照高标准、严要求,针对少数地方统计基层工作比较薄弱、统计业务知识相对缺乏等情况,加强精准指导和专业培训,对数据起伏大、指标匹配性较差的地区开展重点督查,从统计基础、填报质量、数据真实性和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严抓保障支撑。强化技术、经费保障,选择具有水利、地理测绘、地质勘查等领域专业技术支撑的第三方力量参与自然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加强专业天地卫星图、无人机等新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我市在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水利普查、国土调查、经济普查和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灾害调查等专项调查和评估成果,建立共享目录,建设集成系统,实现相关数据资料的多部门共建共享,进一步提升普查效能,确保普查结果准确性、权威性。严格依法普查。各级各部门要扎实推进依法普查,严守普查工作纪律,坚守法律底线、普查红线,层层压实普法责任,层层把控普查数据质量,严防普查中弄虚作假、瞒报、迟报、漏报等问题。全市普查人员要严格按照普查数据填写规范和要求,细致做好普查数据的校对、检验、上传等相关工作。各级普查办要加强对普查单位的过程管控和日常监督,及时掌握各作业单位工作情况,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严肃查处普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严格数据质量追责制度,在提高源头统计调查数据质量上下功夫,确保普查数据实打实、硬碰硬。


  强化宣培 营造人人配合支持的良好氛围


  此次风险普查工作任务重、时间要求紧,涉及范围广、技术统筹难,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取得普查对象的支持和配合,是普查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抓好宣传发动。市普查办要积极筹划宣传工作,市县两级普查单位要加强与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工作的原则,本着务实高效、点面结合、上下联动的思路,打好“线上+线下”宣传“组合拳”,既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做到报刊有文、广播有声、电视有影、网络有痕,构筑形成媒体全联动、舆论广覆盖的宣传新格局,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此次风险普查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同时,也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在城镇主要街道、乡村主要公路、城镇广场、农村集市等人口密集的区域,悬挂横幅、张贴标语、设置宣传栏,采取村干部上门讲解、“村村响”播报、微信群转发等“接地气”的方式开展告知性宣传,打通风险普查“最后一公里”,使风险普查走进千家万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升风险普查在广大农村地区的知晓度,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普查的良好氛围。今年,全市已开展各类宣传活动42次,覆盖120万人次,进一步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的知识和能力,筑牢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的人民防线。抓实业务培训。通过现场培训、网络授课、专家辅导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将承灾体、历史灾害、综合减灾能力、自然灾害重点隐患等普查工作的目标、任务、调查内容、工作流程与技术方法以及成果要求等内容作为培训重点,开展针对性强的全方位培训。目前,市级各部门共举办培训12次,培训1000余人次,努力确保每一名普查员“懂标准、明目标、知方法、会技巧”,以更加科学、规范工作方式参与普查。抓牢队伍组建。建立健全由相关涉灾行业领域技术支撑单位、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及专家组成的技术队伍,充分发挥基层水库巡查员、山洪灾害预警员、灾害信息员等专业力量作用以及基层网格员队伍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经验优势,以一支有专业、有技术、有经验、有能力的综合性普查队伍,夯实风险普查基础,增加普查分类准确性、数据有效性。


  夯实责任 汇聚各方协同联动的强大合力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统筹安排,落实责任,齐心协力把风险普查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风险普查工作,成立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27个市级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市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风险普查相关工作,印发《衡阳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明确普查工作的目标任务、对象范围、任务分工、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建立健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任务协同、信息共享、成果汇交等工作机制,高效发挥市普查办牵头抓总的作用,在质量把控、数据共享、资金预算和项目进度等方面统筹推进。各地要在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主要负责同志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清政治责任,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检查,分管负责同志切实担负起工作责任,以坚定的决心意志推动普查目标任务落地落实。统筹部门协作。要建立“综合统筹协调+行业部门落实”工作推进机制,横向协调8大行业主管部门,纵向统筹12个县(市)区普查办,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实,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推进,形成政令畅通、衔接紧密的联动体系,高效率解决困难问题,有效实现资源共享、难题共破、成果共用。加大督促指导。风险普查工作涉及部门多、统筹难度大、业务性强,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十分重要。市普查办要根据普查工作基本要求,加强工作指导,及时组织工作组深入基层,开展面对面指导,及时总结推广在工作中的好的经验做法,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对工作进度缓慢的,实行重点督导,帮助查找解决普查工作中的漏洞和问题,督促落实整改,迅速扭转局面。要充分利用已有工作基础,坚持“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工作原则,及时分析整理普查数据,深化成果应用研究和开发,将成果运用到衡阳经济社会发展多个领域,力争发挥普查最大效益。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成竹在胸的信心、滚石上山的决心、绳锯木断的恒心,铆足“牛劲”,抓住重点环节,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普查各项工作,健全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提高我市自然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为落实“三高四新”战略、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保驾护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摸清底数,源头治理 全面提升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振兴热土的新力量
衡阳日报版面五A05摸清底数,源头治理 全面提升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2021-11-03 2 2021年11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