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元 周运动
衡阳是全国老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和非金属之乡、交通枢纽城市、全省重点产煤地市,是全省安全监管任务最重的市州之一,素有“衡阳定湘南安”之称。
衡阳市应急管理局自2019年挂牌成立后,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坚决扛起安全生产工作责任,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全面复工复产、严重洪涝灾害等多重风险的冲击,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安全保障。
多措并举,安全生产监管落实有力
为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我市围绕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加大落实力度。市委、市政府领导按照《衡阳市委市政府领导安全生产工作责任清单》要求,定期带队开展督查;市政府与各县(市)区、“两区一园”和市直部门签订两个责任状,明确各单位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目标任务;全市应急系统持续推进《衡阳市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专题实施方案》,督促企业主要负责人落实“十个一次”措施,管控安全生产人、物、制度、环境“四要素”,确保企业主体落实落地。
为抓实安全生产整治,市安委会印发《衡阳市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计划》,从各部门抽调8人组建三年行动工作专班,加强组织、协调和督查,并将督查情况进行了通报。同时,全市应急管理系统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马路市场顽瘴痼疾专项整治、重点行业风险隐患整治、“强执法防事故”行动,不断提升衡阳人民的安全感。
为夯实全民安全基础,市应急管理局积极拓展宣传教育阵地,在主流媒体开辟“安全生产在行动”“以案说法”“安全警示提示”等专栏,在电视台、交通频道常年滚动播放安全生产温馨提示;2020年,登载安全生产稿件2900余篇,其中组织安全宣传小分队送安全文化下基层的做法被《中国应急管理报》刊载推介;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培训,在全市举办安全生产和消防培训班1300余期,培训人员13万余人,有效提升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紧盯任务,自然灾害防治科学有序
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市应急管理局加强灾害风险预警研判,强化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全力做好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等工作。
森林防火方面,市应急管理局以《衡阳市森林防火条例》规定的防火宣传月为载体,扎实开展了森林防灭火宣传教育,落实森林防火建细一本台账、建强一支队伍、配齐一批装备、理顺一套机制“四个一”工作。同时,开展了野外火源专项整治行动,盯住重点部位、重点时段抓紧抓实,发动群众联防联控,加大野外用火督查监管。2020年,共派出督查组459个、出动1992人开展明察暗访,发现整改隐患196条,重点时段实现了“四无”目标(无热点、无火警、无火情、无火灾)。2020年,卫星监测我市热点21个,森林火灾7起,没有发生重大及以上森林火灾和森林火灾人员伤亡事故。
防汛抗旱方面,市应急管理局牵头组织全市修订完善预案661个,起草了《衡阳市防汛应急预案》。全市所有水库(1795座)、堤防(595公里)明确了技术责任人和管护责任人,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制全覆盖。全面发动社会力量,建立应急抢险救援队伍467支,共1.13万人。扎实开展防汛培训和演练,2020年开展防汛培训37场,培训人员2105人;开展防汛演练71场,参与演练人数4090人。
地质灾害方面,全面排查摸清全市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出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761处,重要地质灾害点36处。对排查出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登记在册,明确监控责任人、监控措施。此外,我市台站测震仪器运行持续稳定,地震监测台网实时运行率、波形完整率达99.9%以上,在全省监测预报工作资料质量评比中连续被评为优秀;建成地震宏观观测点36个,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宏观观测网络,编制了《湖南省地震宏观观测动物异常观测技术规程》;高标准完成了中国地震局第二督查组来衡阳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检查工作,衡阳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被评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2020年,全市发生小型以上地质灾害575处,受灾人口4205人,由于预警及时、转移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人民至上,防灾减灾救灾开展有方
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市应急管理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绷紧防灾减灾救灾这根弦。
2020年全市共发生14次自然灾害,其中洪涝灾害10次、风雹灾害3次、干旱灾害1次,涉及到我市7县(市)2区140个乡镇,全市受灾人口572128人,紧急转移安置和需紧急生活救助人口10350人。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在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展开帮扶和救助,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临时安全住所、有干净水喝、有伤病能及时医治,没有发生因灾死亡和失踪的事情。
为了使灾后重建工作有序推进,市应急管理局及时组织召开了全市减灾救灾和物资保障工作会议,对全市减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印发了《衡阳市2020年受灾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和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实施方案的通知》,并每月进行现场核查和调度通报。2020年,全市因灾倒损住房需恢复重建总数为398户,其中倒房重建167户、损房维修231户。全市倒房重建开工率、竣工率和损房修复率等各项指标均居全省市州前列。
尤其是近几年我市防灾减灾成效逐渐凸显。高新区华新街道祥光社区、衡南县云集镇云集社区被申报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珠晖区广东路街道湖北路社区、衡山县永和乡老林村、衡南县泉湖镇九莲塘社区、祁东县永昌街道被评为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衡南县被选为全省自然灾害风险普查试点县;衡阳县应急管理局被推选为2020年湖南省防汛救灾先进集体。
强基固本,应急救援能力提升有效
自机构改革以来,市应急管理局高度重视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按照“边改革边应急、边应急边建设、边建设边提升”的工作思路,多次研究部署,着力构建上下联通、多部门联动的大应急指挥体系和打通应急“最后一公里”。
为此,市应急管理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工作体制,及时调整完成安全生产、减灾、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灭火等协调议事机构;与水利、民政、自然资源、气象、水文等有关部门协调,建立灾情会商研判和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同时建立了军地、路地、空地联勤联动联演机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发布制度;完善灾情管理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涉灾部门和各种救援力量之间的信息沟通,强化事故、灾害、灾情全过程管理。其中衡山县“立足大应急,织好六张网”的应急体系建设改革经验被作为典型向全省推介。
完善应急预案,是科学、迅速、有序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前提保障。市应急管理系统及时起草《衡阳市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暂行办法》总体预案,修订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地质灾害、地震、救援、煤矿、非煤矿山、危化等专项应急预案。同时加强演练,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高危行业企业、中小学校、消防重点单位等均落实了两次以上安全生产、消防、地震等应急演练。
基层应急能力是应急管理的“神经末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镇应急能力建设,市委副书记、市长朱健调研部署,创造性提出“六有四延”举措,市政府办公室印发《衡阳市加强乡镇(街道)应急能力建设实施办法》(衡政办函〔2021〕3号)。2021年市政府拿出660万元对第一批达标建设任务的66个乡镇(街道)进行奖补。目前,全市乡镇(街道)均成立了以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指挥长的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了20人到50人不等的专业、半专业、民兵及社会志愿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通过明确职责定位、划清责任边界、配强人员队伍、健全工作机制、加大保障投入、拓展内涵外延,全市乡镇(街道)应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形成了鲜明的“衡阳特色”,得到了省应急管理厅的推介。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建党100周年。站在新征程新起点,市应急管理局将继续聚焦主责主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衡阳“一体两翼”建设保驾护航,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全面发展进步,进入全省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