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周瑞华
国士远行,山河同悲。5月23日一早,天空阴沉沉的,陈太佳背着喷雾器,一步步在泥泞的田里跋涉。禾苗长势良好,绿油油的一大片在随风飘荡,陈太佳瘦小的身影在空旷的水田里显得有点孤单。
这是记者在衡南县向阳桥街道清竹村梓木冲组的杂交水稻高产试验示范基地见到的一幕。去年11月,该基地测产的双季稻亩产超1500公斤,创造了杂交水稻高产世界纪录。据悉,测产的30.9亩示范基地,种植的是袁隆平院士团队选育的第三代杂交晚稻组合“叁优一号”,陈太佳就是那30.9亩水稻的“保姆”。
袁隆平成就一位“网红农民”
“昨天中午,孩子告诉我袁老去世了,我很伤心,根本不相信是真的。”陈太佳说,午饭后,他很难过,有些不知所措,就骑着电动车赶到基地,在田埂上漫无目的地走了半天,盯着青青的禾苗发呆。
去年11月2日下午,这里诞生了双季杂交水稻世界高产纪录:1530.76公斤!这个数据把普通的清竹村推入了全国视野,培育管护杂交水稻的陈太佳,也因靠勤劳的双手为世界纪录增光添彩而受到多家媒体的追捧,他还在测产现场跟袁老视频“连线”。袁隆平称赞他:小伙子,你很不错,种田的水平很高啊,辛苦了!于是,56岁的陈太佳,这个袁隆平口中的“小伙子”,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农民。
去年的测产是农科项目“三一工程”的一部分。“三一工程”全称为“‘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高产绿色优质科创新工程”,由袁隆平院士提出,湖南省政府确立。2018年项目启动时,工程技术团队选了多个示范基地,开展以第三代杂交水稻为核心的双季稻高产攻关示范。最终,在“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的衡南县试验基地创造了最高纪录。全国有2.5亿亩杂交稻,双季杂交水稻突破1500公斤背后意义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言,“可以让中国增产半个湖南省的粮食!亩产1500公斤意味着一亩地可以养活5个人”。
袁隆平曾多次畅谈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水稻高产;一个是覆盖全球梦,让杂交稻造福世界。去年,正是清竹村基地让袁隆平离实现梦想近了一大步。
“今天早上,央视记者打电话要来采访。我只有小学文化,不会说话,只会做事。”陈太佳一边挥锄清除田埂上的杂草,一边难过地说,他感到跟袁隆平“连线”的情景就像在昨天一样,按照袁隆平的设想,今年基地要冲刺亩产粮食1800公斤的纪录,他决心进一步用心管护好这些宝贵的禾苗,为实现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努力。
“1+2”再创粮食亩产新纪录
“按照袁院士的设想,今年我们用‘1+2’的模式,打算再创粮食亩产新纪录。”衡南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第三代杂交水稻试验基地技术负责人甘宗恒介绍,所谓“1+2”就是在双季稻的基础上再加马铃薯,采取“薯稻稻”的模式,“4月16日,基地的马铃薯已经收获了,随后就种了杂交早稻。到最终测产的时候,5公斤马铃薯折算为1公斤稻谷,我们的任务是冲刺粮食亩产1800公斤。”
甘宗恒是从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安江农校毕业的。虽然他进学校时,袁隆平已经去了长沙,但之后,甘宗恒一直从事农业工作,曾多次听袁隆平讲课,也曾多次当面向袁隆平请教,算是袁隆平的得意门生之一。来到实验基地,他睹物思人,非常怀念袁隆平。“前两天我们在稻田里发现了二化螟,告诉陈太佳打了农药,现在害虫没有了。”甘宗恒穿着长套鞋,艰难地在田里行进,不时弯下腰,仔细查看禾苗根部,他说,今后要更加用心做实验,争取圆满完成任务,不负袁隆平的期盼。
关注试验,袁老有深深的衡南情结
“我曾经在长沙听过袁老讲课,袁老来车江考察时也见过。”衡南县茶沅生态农业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蒋春告诉记者。基地就设在她们合作社的农田里。合作社有油茶基地2千多亩,稻田有400亩,只有30多亩成为试验基地。对记者关心的杂交稻的口感问题,她说,去年测产的时候当场煮了一锅米饭,大家品尝后都说饭很香,口感不错。
蒋春说,当初,基地之所以能被选中,是因为具备了4个特点:能代表衡南县的气候条件,有相对独立的小气候;有相对独立的排灌系统,能旱涝保收;是黏质土,且土壤厚度足够,保肥保水性能好;稻田梯形分布,东高西低,有利于水稻生长。“能成为袁老的试验基地,是我们最大的福气。”蒋春含着眼泪说。
“袁老多次来衡南,对衡南的印象很好,感情很深。记得去年清竹村测产纪录公布后,袁老非常激动,非常兴奋,双手挥舞着,像个孩子一样高兴,这个情景现在还历历在目。”当天,衡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谢文建也赶到试验基地缅怀袁隆平。谢文建说,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杂交水稻高产攻关实验,衡南县有10年历史了。“现在,袁老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是我们要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强化科技攻关,把杂交水稻和粮食生产研究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利用农业科技为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