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面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6月08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湖南沅江:
洞庭“仙菇”从“包袱”变财富
在湖南省沅江市胭脂湖村的芦菇培育基地,湖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吴正坤在多功能温室大棚中查看各项环境参数。■新华社发
  近日,在湖南益阳沅江西南部的胭脂湖畔,一株株鲜菇纷纷破土“撑伞”,成为助力当地产业转型和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仙菇”。

  这片久藏深闺的胭脂湖,相传因西施随范蠡泛舟五湖时,见此处山清水秀,欣然沐浴,身上的香脂粉染红湖面而得名。

  沅江素有“芦苇之乡”的美誉,芦苇面积达到45万亩,年芦苇产量大约35万吨。以前芦苇主要用于造纸,但2018年造纸企业引导退出后,芦苇失去了经济价值,90%以上芦苇被弃收。

  “原来的财富变成了包袱。”沅江市委书记黄育文说。为了将“包袱”变回“财富”,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好芦苇资源,沅江市在大量尝试和探索过程中逐渐走出一条产业绿色发展新路。

  湖南省光亚食用菌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与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合作,利用芦苇作为土壤基质培育高品质芦菌。“一亩芦菇能消耗20吨芦苇,这样就把整个洞庭湖的芦苇资源都利用起来,也解决了洞庭湖的污染问题。”对于湖南光亚公司总经理石跃龙来说,这个产业发展思路也是“妙手偶得”。

  在芦苇场生活和工作了30多年的石跃龙,有次在腐烂的芦苇地里发现很多野生菌。腐烂的芦苇越多,野生菌长得越茂盛。特别是在雨季之后,野生菌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生长。

  这一发现让石跃龙如获至宝,于是他在那个芦苇地里采了五六种野生菇,送到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和湖南农业大学进行鉴定和营养成果分析,发现有三个优势品种——胶状磷伞、春生田头菇、大球盖菇,不仅产量高、口感好,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经鉴定,这三种优势芦菇品种很有发展前景,尤其是春生田头菇是我见过品质最好的芦菇,加上当地有丰富的芦苇资源优势,非常值得推广。”湖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吴正坤介绍。

  于是从2017年开始,石跃龙与相关科研院所专家开始尝试栽培驯化野生菌。但由于缺乏经验,前几年的野生菌培育并不顺利。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自然条件下的野生芦菇,他们终于在2019年实现了突破。“这几种驯化的芦菇都属于中高档行列,培育芦菇的产值是以前种植芦苇的10倍。今年上半年我们就开始了大面积推广。”石跃龙称。

  为了实时监测芦菇培育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各项参数,在多功能温室大棚里还安装了显示屏,工作人员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在手机上进行远程调控,实现大棚内水、光、气的自动调控,为食用菌提供最佳生长环境。

  “这样一来,芦菇的生长就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按照三个月一个生长周期来算,每一年可以保证生产三季,单位面积的产量大大提高。”吴正坤说。从2019年野生菌开始大规模试产时,吴正坤就被邀请来担任公司的技术总监,他对芦菇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小芦菇,大产业。为了成为湖南省第一大食用菌生产县,沅江市已于2020年3月10日成立了芦笋芦菇产业管理办公室,以推进芦菇产业发展,芦菇培育已然成为当地扶贫攻坚最有效途径之一。凭借独特的鲜美风味和健康营养的食品保障,沅江芦菇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自身影响力不断拓展。预计到2022年,沅江年产芦菌将达10万吨以上。

  “我们今后还会将生产芦菇后的芦苇渣利用起来,建一个有机肥料厂,从而真正实现芦苇的绿色循环综合利用,全面推进芦苇产业的转型升级。”石跃龙说。(据新华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走,带你去看山村的“脱贫标语”
美了乡村 富了山民
洞庭“仙菇”从“包袱”变财富
电商扶贫铺就藏区脱贫致富“快车道”
衡阳日报版面四A04洞庭“仙菇”从“包袱”变财富 2020-06-08 2 2020年06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