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持续走高,降雨持续偏少,库塘蓄水持续消耗……进入7月份以来,衡州大地“高烧”不退,“热情”不减。
面对持续的旱情,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水利、农业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频频走上田间地头,查看土壤墒情、农作物受旱及农田水利灌溉情况;气象、水文等部门积极协调配合,科学研判旱情发展趋势;农民则利用沟渠或机井浇地,缓解旱情。
一场与高温干旱的战斗,在全市上下持续展开。
影响:较历年同期,降水量偏少36.94%,总蓄水量偏少63.65%;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56.04万亩
据市水文部门统计,今年1月1日至7月27日,全市累计面平均降水量595.5毫米,较历年同期均值944.4毫米偏少36.94%。其中,衡山县、衡东县、南岳区、衡阳县较历年均值分别偏少49.61%、48.65%、48.00%、47.85%。
由于前期降雨和上游来水持续减少,现全市各主要干支流均处于较低水位状态。7月27日,衡阳市水文局发布枯水黄色预警,蒸水衡阳县西渡到衡南县神山头河段水位持续偏低,比历史最低水位仅高0.2—0.3米,近30天来水量较常年偏少五成以上。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我市各大中小型水库。往年的7月上中旬,全市水利工程蓄水是最多的时候,基本上能做到塘满库满,但今年蓄水量异常偏少。目前,全市有23座小型水库干涸、186座小型水库水位在死水位以下。截至7月27日,全市总蓄水量11.69亿方,占计划蓄水25.02亿方的46.72%,比历年同期偏少63.65%。其中,中型水库总蓄水量2.04亿方,仅占计划蓄水5.30亿方的38.56%。蓄水量低于25%的中型水库有11座。
“而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和降雨分布不均影响,我市各地旱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据市防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已有8个县(市)区出现旱情,农作物受旱面积56.04万亩,全市因旱饮水困难人口3.99万人。
趋势:高温晴热天气持续,农业旱情逐步加重,城乡供水日趋严峻
据相关部门预测分析,当前高温晴热天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随着地表水的迅速蒸发,水库蓄水迅速减少,干旱程度将加剧。预计下步我市旱情发展趋势为:农业旱情逐步加重,城乡供水日趋严峻。
当前,我市正值水稻灌溉用水高峰期,用水量增加,但水库蓄水锐减,用水供水矛盾日益尖锐,农业旱情将逐步加重。同时,日趋严峻的干旱,使得我市城乡供水日趋严峻。如,南岳城区从5月初便出现供水紧张情况,从5月22日开始,城区实行每天限时供水六个小时。7月9日至22日,因蒸水水位降低,衡阳县西渡自来水厂取水困难,导致城区10万人饮水困难。市、县防指采取紧急措施,从牛形山水库调水至英陂河坝,再从英陂河坝抽水到西渡河坝,才解了西渡镇供水的燃眉之急。衡阳县长安乡、衡山县白果镇以及祁东县、衡东县个别乡镇集中供水工程水源已接近干涸,各地将面临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应对:加大抗旱投入,保证群众正常生活秩序,减少农业生产损失
面对严重的旱情,各受灾县(市)区委、政府不等不靠,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入抗旱救灾。
据统计,至7月25日,全市高峰期共投入抗旱人数28.93万人,投入机电井3.54万眼、泵站1496处、机动抗旱设备5.78万台套,机动运水车辆288辆次;累计投入抗旱用电928.36万度,抗旱用油170.28吨;投入农业抗旱资金5855.8万元,其中县级财政投入2293万元、群众自筹3562.8万元。
同时,市县防指根据水库和坝塘蓄水状况,及时下达蓄水指令,千方百计做好蓄水保水工作,并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保障生活、生产用水。
“县防指下发调度令,要求辖区3座水轮泵水电站和5座中型水库以抗旱大局为重,停止发电,全力抗旱。截至目前,累计提水0.9亿立方米、放水0.4亿立方米,保证了15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衡东县水利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抗大旱、抗大灾,该县还积极开辟水源,霞流、新塘、三樟镇群众自筹资金71万元,兴建了2处电力排灌站,铺设管道2.1公里,从湘江取水,使3700亩农田旱情得到缓解。
市气象部门随时密切关注降雨云系变化,抓住有利天气在受旱地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5月中旬以来,全市气象部门共出动人员485人次,发射火箭炮约420发、37炮弹约1800发。
为尽量减少干旱对农民造成的损失,我市各地还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衡山县福田铺乡、东湖镇积极应对缺水现状,及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将2500亩水稻田改种耐旱红薯;衡阳县、衡东县、衡南县部分干旱死角的农田因缺水改种红薯、玉米等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