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青
近日,某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一段视频引发热议。
视频中,刚毕业的“简历帝”小何表示,大约参加了150多场招聘会,每场投简历100份,结果大多石沉大海。针对这个现象,一位人事经理直言,许多企业会在招聘会后,把非“985”学校的大学生简历直接扔进垃圾筒。
不知这位人事经理出自什么知名企业,在视频中如此傲娇地把不是“985”学校毕业的小何说得一无是处。但可以肯定的是,像这位人事经理这样信奉“文凭至上”的招聘者在社会上大有人在。一些企业的招聘条件除了有非研究生、非“985”学校免谈等,还有诸如博士“查三代”,第一学历硬不硬,等等。
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许多大学生辛辛苦苦读完大学,立志施展抱负时,却仅仅因为不是出自“985”或“211”这类名校,就被一些用人单位直接淘汰出局。揣情度理,自然不平。可“985”或“211”学校毕竟是少数,目前在全国高校数量中仅占一成多,绝大多数学子是从非“985”或“211”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如果持有这种择人标准的用人单位太多,无疑会给就业市场中的高校毕业生带来更大的压力。
2013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三个严禁”的通知,要求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或“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目前看来,这一禁令实则形同虚设。从企业角度来讲,人事经理每天面对成山的申请简历,为了减少工作量、提高效率,选取捷径,非“985”不取,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这并不能等同于非“985”学校的学生就一定差。况且,“985”或“211”大学的布局有区域、行业平衡的考量,包括基本上每个省都有,工科院校比文科院校更容易入围等。所以,许多由于名额限制没有入围“985”或“211”的高校,水平也并不比这些学校差。倘若关注学生个人的表现,那“逆袭”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当前,人工智能日新月异,过去某些“金饭碗”如今岌岌可危甚至逐渐消失,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岗位和职业正大量涌现。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都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转变观念。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选人用人的标准应该“唯才是举”。或许 “985”学校的学生成绩是好的,或许他们的能力是强的,但他们未必是本单位岗位最适合的一个。人适其事、事适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是用人单位正确的选人用人之道。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关键。现在国家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引导基层就业方面出台许多政策措施。无论是做白领、当村官,还是去创业,就业选择日益多元化。到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和职业规划,比随大流挤破头进500强大公司上班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