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7月26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学生如何从
传统文化中找到创新基因
  ■张岂之

  二十多年前,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联系,称之为文化素质教育,取得很大成效。今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这也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高峰。南北朝为第一高峰,以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医药家陶弘景,地理学家郦道元和农学家贾思勰为代表;宋元时期为第二高峰,以法医学家宋慈,数学家秦九韶,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郭守敬,农学家王桢,木工理论家、木工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的总结者薛景石,物理学家、数学家赵友钦为代表;晚明是最后一个高峰,以医药学家李时珍,水利学家潘季驯,数学、天文、历法、军事、测量、农业和水利专家徐光启,农学家、工艺学家宋应星,地理学家徐弘祖为代表。三个高峰的起伏间,众多科学家勇于探索、积极求真,他们的科学思想与中国特有的辩证思维相联结,成为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珍品。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长期以来,关于古代科学思想的论述,被放在了一个不引人注目的位置上。有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缺少科学精神,主张只向西方近代科学思想学习。今天来看,这个观点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我们认识到,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不能忽视向西方近代科学精神学习,也不可置本国历史长期积累的科学精神于不顾。

  不论是向外国学习科学思想,还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思想,这两方面对于中国的大学生都是必要的。不同国家的科学思想实际上是不同文化血脉的表现,其内容和形式都有不同。比如,中国古代科学精神源于对天道和人道相互关系的探讨而结出辩证思维的果实,带有中华文化的特色。培养中国的科学家、教育家,这方面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不能忽视的。

  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既要有中国古代科学精神的熏陶,也不可忽视西方近代科学精神的研习。只有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吸取人类优秀文化(含科学精神),我们才能培养出众多具有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一生画下万幅梅花的铁血将帅
大学生如何从 传统文化中找到创新基因
新书荐读
墨家提倡俭德与勤德 在今天依然是社会榜样
郑玄的佣人 也出口成章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大学生如何从
传统文化中找到创新基因
2016-07-26 2 2016年07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