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在今天,无论钓具还是钓技都非常先进,街面渔具店林立,鱼竿按软硬、长短、作钓方式就有几十种,各种饵料、诱鱼的小药更是有成百上千样,俨然已是体量巨大的休闲产业。由此遐想,岁月悠悠,传给今人这门游艺的古人装备又是如何。
翻查考古资料并请教专家,古人钓鱼的技巧和智慧依旧让人意外,特别是中原一带,早早就有大学问家热心总结钓具、钓技,拿钓鱼言志,一如今天各种钓鱼论坛里分享心得的老钓友。
钓鱼最早并非消闲
钓鱼这项活动起源很早,或许从鱼进入人类食谱就开始了,远古时钓鱼绝非为了消闲,糊口当为一等大事,农耕之前渔猎一直是谋食的主要手段。
最早的鱼钩为骨质,考古人员发现,这些鱼钩为兽骨或禽骨劈磨而成,都是直钩或微弯钩,两端很锋利,中间稍粗,磨出了系绳的沟槽,这种鱼钩,也被叫做鱼卡。不难想象,彼时钓鱼就是用绳子绑着这种直钩,抛入水中等鱼咬到死口儿,效率实难与今天相比,横钩卡在鱼嘴里并不牢固,如果收绳的时候稍有不慎,鱼就会脱钩,逃之夭夭。
到了新石器晚期,距今约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出现了弯钩,一部分鱼钩的末端甚至出现了倒刺,上钩的鱼就再难跑掉。
有意思的是,今天很多钓友倒不乐意用带刺钩,因为钓上鱼后取钩麻烦,操作不当还会伤到手指。今人作钓图的是乐,而彼时图的就是鱼,目的不同,也导致工具出现了变化。
骨质的鱼钩毕竟不够结实,遇到“大物”,怕是会钩毁线断。在人类掌握冶铸青铜的技术后,很快出现了一批青铜鱼钩,当时的鱼钩与今天在形制上已无差别。
唐朝人用上了“海竿”
说起海竿,钓友无人不晓,其为国外传入,虽身材短小,但依靠强大的线轮和抛钩技巧,可以把饵料抛出五十米以上,专搏深水里的大鱼。但很多钓友不知,其实唐朝中国人就已经用上了“海竿”。
迟至上世纪90年代,竹竿还是普通老百姓作钓的“主力”。不过古今不同的是,汉朝之前的钓竿比较短,例证是战国时期铜器上刻的钓竿都不长,而到了汉代,有很多画像石中的鱼竿明显长了不少,按图中的比例估计有四五米,正是如今鱼竿最多见的长度。
学者们研究发现,到了唐代,钓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甚至出现了装有绕线轮的钓竿,也叫轮竿,正与今天的海竿相仿。宋、明时期的山水画,比如《寒江独钓图》《渔舟读书图》《子陵钓图》等都出现了轮竿的影子,令人称奇。
古人钓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