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名来由
老地名特点
清同治十一年衡阳地图标明的马嘶巷, 与五福巷垂直形成一个丁字路口,中段还有条分叉路通往现在的解放路。现在,这一道路已有改变。
清衡州府志对马嘶巷没有记载,但是对吴三桂衡阳称帝有记载。
1985版的《衡阳老地名》一书记载,相传这里是吴三桂起兵反清,挥师入湘,盘踞衡阳,饲养战马之地。当时,因这里终日骏马咆哮,嘶鸣不息,故名马嘶巷。
马嘶巷路牌
巷子口有许多精修钟表、刻章的摊位
清同治十一年衡阳建置图(局部)
与马嘶巷相交的五福巷已寻不到五福庵,却在墙绘上寻到了它
“去马嘶巷吃李字号臭豆腐!” 猴年大年初二晚上,回家探亲的弟弟询问万能的朋友圈,到哪里能吃到小时候能吃到的臭豆腐,得到一群80后们几乎一致的回应。
春节期间,马嘶巷是最具人气的一条老街。年轻的市民从学校返家或在外工作回家,都喜欢到这条巷子里来寻找李字号臭豆腐。尤其是大年初一,吃臭豆腐的队伍排到了巷子口。
初二这天晚上,我和弟弟来到了位于中山南路上,市府路斜对面的这条老街。
一碟豆腐,几块萝卜辣椒,弟弟可以找到记忆中的童年,而满目霓虹,红男绿女的街巷,却难以穿越三百年的尘嚣,听到清朝初期“三藩之乱”的马嘶声。
吴三桂死了四年后,《衡州府志》如何写他的
康熙二十一年增修的康熙十年版《衡州府志》,卷二十二《兵燹》关于吴三桂一节,刚好是吴三桂死后四年的记载。
文字开头即讲述了“三藩之乱”的开端,以“康熙十二年癸丑冬平西亲王吴三桂叛于云南,兵出沅州”开始。
随后记载了吴三桂康熙十三年称周元年的事。“次年,甲寅正月初二传檄至衡,”当时的守卫比较单薄,远近闻风震慑,“湖以南遂无坚城”,抚镇司、道、府、县等官员要么不防备,要么等待时机依附,“三桂唾手踞楚上游,连营松滋,称周元年事闻。”
然后,清朝廷派出顺城郡王、和硕安亲王、和硕简亲王或据守荆州防备,或由长沙、衡州进击。康熙二十一年《衡州府志》记载,当时,衡阳有老虎入城,伪武宁将军孙延基(文注:“延龄之弟也”)当时也驻守衡阳,孙延基派人追逐老虎,从柴埠门追到三圣祠,然后杀了老虎,拿虎皮作为自己的褥子。“未及,三桂遣缑成德牧延基,缢之于七郎庙,殓毕,取虎皮覆棺上,燔于郊”。
据百度资料,孙延龄是前来讨伐吴三桂的广西官员。后来,也反叛了清朝政府,归顺了吴三桂。但因为,其与清朝皇族的关系更密切一些,其妻子又为其归顺清朝政府斡旋。
“牧”,有用木棒赶的意思,也有统治的意思。而“燔”,意思就是将兽皮覆盖在棺材上的一种火葬葬礼。根据上下文,孙延基已经在衡阳得到虎皮作为自己的褥子了,而吴三桂叫缑成德去杀害的不应该是老虎,而应该是孙延基。吴三桂派人杀了孙延基后,又将他用虎皮覆盖棺材之上火葬于郊外。
康熙二十一年《衡州府志》记载,后来,孙延龄也被杀害了,在桂林被吴世琮杀了。接着,“十一月初五日,三桂由湘潭踞府治,为行殿……”,吴三桂从湘潭进入衡阳,将衡州府治作为自己的宫殿,还在江东沿河上下掘壕立沟。“戊午正月三桂遣胡国柱(吴三桂女婿)等攻广东韶关,败还。”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建都。“二月三桂谋称尊……遂于郡南廻雁峰前之馒头岭建坛,为位僭,即帝位,改元昭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三桂衡州称帝了。
但是,吴三桂称帝没有多久,“是月三桂称疾病噎,继下痢,十七日毙于府治。”
对衡阳街巷地名的潜在影响
2月25日,与摄影记者再次来到马嘶巷,按图索骥的是清同治十一年的一张地图。这张地图上,马嘶巷由南门正街(现在的中山南路)有一个出入口,在阅江门正街(现在的解放路的雏形)有一个出入口。南门正街那个出入口一直走,一直走到底与五福巷交叉,与五福巷形成一个丁字路口。而其中途,有条分叉路通往阅江门正街那个出入口。
而按照现在的路牌,马嘶巷只有中山南路一个出入口,其走到顶端就与五福巷交叉。
南华大学教授马汉钦在他的《吴三桂衡阳建都轶闻》一文中,饶有兴趣地讲述了吴三桂在衡阳的踪迹。马汉钦认为,吴三桂在衡州称帝,虽然只花了短短一个月时间准备,但它对衡阳的城市布局、街巷地名都有着潜在的影响。
志载康熙年间的衡州府署在城东北隅。马汉钦的文章认为,吴三桂当年的皇宫位于中山北路一带,此地历为衡州府治。“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山北路这么直,原因就是吴三桂在此建造大气雄伟的皇宫,路被拉直了。”
此外,《衡州府志》还记载吴三桂还为了避讳自己的名号,改衡州府下辖的桂阳州为南平县,桂阳县为义昌县,改衡阳城的钟鼓楼为“五凤楼”,回雁门为“正阳门”,大街名为“棋盘街”等,都是沿袭京都的形制。
而马嘶巷,不见于府志,却更多的是见于民间传说。1985版的《衡阳老地名》一书记载,相传这里是吴三桂起兵反清,挥师入湘,盘踞衡阳,饲养战马之地。当时,因这里终日骏马咆哮,嘶鸣不息,故名马嘶巷。
2014年版《衡阳老地名故事》一书考据,我国是世界上较早拥有骑兵的国家之一。史载吴三桂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就来自骑兵,吴部有战马八万匹。吴三桂还在辽东时,其组建的骑兵部队就被称为“旋风狼骑”,骁勇善战。在当时的条件下,骑兵是速度最快的部队,有时为了长途奔袭,每个士兵备有双马,多时甚至是三马,途中随时换乘,以保证军队行进的速度不减。
可见,当时养战马的地方有多大,吴三桂具体到什么时候在这养战马,都无从知晓。
此书结尾说,如此骁勇的吴三桂骑兵,但因为“师出无名”,还是战败。“战马嘶鸣渐行渐远,历史为衡阳的一条小巷留下了一段永不消逝的回音。”
像马嘶巷一样,人们口耳相传的与吴三桂有关的老地名还有天后街、吉祥巷、马趾巷、淘沙巷、太子码头等。
1985年版《衡阳老地名》上记载说,天后街建有天后宫,吉祥巷紧靠天后宫,吴三桂希望天后为其带来吉祥,故取此名。史载吴三桂在衡阳称帝时曾经铸造发行“昭武通宝”。古时,钱币铸造一般要经历雕刻母钱、翻模、铸造、修整打磨等工序。其中翻模用的是石英砂原料,它需要经过筛选淘洗。相传当年淘沙巷这个地方,就是加工铸钱用的石英砂的工场。故因此得名。吴三桂准备于城南回雁峰北馒头山上,举行登基仪式。吴三桂的一个儿子认为山峰过于矮小,预兆大周根基太浅,前途不佳。吴三桂认为其出言不吉,影响国运,于是不由分说,将其立斩于回雁峰下。所以这又成为太子码头的传说。
民间传说与志书能呼应,但难以考据,不过这些老地名,现在还存在我们的生活中,活在热气腾腾的市井生活中。
如今的马嘶巷是两栋房子间的一道狭窄小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