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云
西风紧,黄叶飘,转眼冬天就来了。或许是换了住处的原因,有些熟悉的感觉找不回来,于是思绪由此上溯到更早的时光,我看着面前层叠的檐角,想起小时候家中的院落。
那时候我也常站在院子里,看着对面的矮墙黑瓦发呆。一年四季,冬天最为难过,因那时的房子太过简陋,到处漏风,连窗户玻璃都装不起。越是这样艰苦的环境,越对世界有种莫名的憧憬,印象中就有这样一件事。
那时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冬天的作文。父亲看到笑了,说我写得不对,原来作文中写道:“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我争辩说是模仿,因为刚学过的课文中有这么一句。父亲说,模仿不能生搬硬套,我们地处大平原,哪里有小山啊!
我还是不服气,无奈这是事实。但那篇名叫《初冬》的课文仍然给我留下极深印象,什么时候,我能见到真正的塔和山呢?
光阴轮转,我早已走出了那片故土,见过的名山大川不胜枚举,包括上班路上,恰能看到一座带塔的小山。但这与幼时希望的情境并不契合,我想要的,是平地突兀出一座山来,而且带着朦胧的影子,就像那篇《初冬》所说,本来你看不见它,只有当雾气消散,它才会露出真容。
这是什么样的山呢?我一直在反复寻觅。后来看到宋郭熙《林泉高致》云:“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乃有所悟:原来,所谓冬山如睡之外,冬天本来就是一座山。
这是一座不是翻越、而是可以倚靠凭眺的山。世人看到山,更多想到的是去攀登、征服,诚然,那是勇敢者的追求。但许多时候,并不是所有的山都必须翻越的。我们需要山,是因为山在身边,就能踏实、安稳,心不会空落落的,山像一棵大树、一块巨石,让我们能找到依托。
山能给我们遮风挡雨。寒冬凛冽,北风呼啸,多希望有一座山挡在前面,呵护我们单薄的身体。将原本严酷的冬天本身想象成一座山,渐渐的,风声没那么紧了,身上也感到暖了,一个人会变得从容平和。山还能让我们相互取暖,山不再大雪纷飞,却化身一口滚烫的火炉,人们聚拢在一起,言笑晏晏,悄悄地打发走那些艰难的时光。
这座山凝聚的是父母家人、亲朋好友守望相助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无论多么天寒地冻,岁月如何变迁,我们心里总有一座山。想起它,我们就能驱散寒凉、孤寂,驱散畏缩、颓废,驱散太多的负面情绪,能以一种挺拔的姿态屹立在冬天面前。
这座山可以说是家,更是心灵的皈依之所。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我们一生都在漂泊,始终在路上。虽然我早已离开儿时的家,却没有忘记自己作文里虚构的塔和小山,那是关于童年和故乡的寄托,告诉我:无论走出多远,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根脉。同样,当我告别了此前居住的家,抑或将来还会离开现在的家,我都会保持一颗微笑的心灵,记住那些美好的往事,感恩所有帮助过的人,奔向前方莫名的路程。
惟如此,我们才能将严酷的冬天化为可以倚靠的大山,一点点走进它的内部,带着温情,带着坚忍,最终迎来又一个烂漫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