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面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评张琦、秦燕华的《雁城之美》
~~~
~~~
~~~——为石鼓美术馆举办大型书画展序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也谈“废话文学”

  ■郑伟生

  这两年,“废话文学”火了。

  “废话文学”和“凡尔赛文学”“发疯文学”一样,都是网络文学的新物种。它的经典表述有“上次见你,还是在上次”“每呼吸60秒,生命就减少1分钟”“七日不见,如隔一周”“三人行,必有三人”“不出意外的话,今天会出意外”等,总结起来,就是把一句话掰成两段,但语言诙谐、逻辑自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各种“废话”,例如妈妈们的经典语录“多穿衣服,热了就不冷了”。“废话文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它的戏谑成分更足、信息密度更低。

  “废话文学”在历史上也不是个新鲜事儿。早在2012年,以“乌青体”为代表的“废话诗派”就已经风靡网络,最著名的一首诗《对白云的赞美》就是典型的“废话体”:“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往前倒,就连爱写诗出了名的乾隆皇帝代表作《咏雪》的“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也难逃“废话”的嫌疑。

  所以说,“废话文学”是自古有之,它的又一次兴起,不过是巧妙迎合了当下流行的微写作和浅阅读而已。当代一部分年轻人已经丧失了研读严肃文学和长篇文学的耐心,有时甚至连一篇完整的文章也很难从头读到尾。如果内容稍微有些深度,就更是避而远之。

  “废话文学”的流行,可能是大家面对来自生存和精神的双重压力的结果,“说废话”是一个“无公害”的发泄口。他们以“废话”自嘲表达内心的无力感,比如说,“我如果有一点本事,也不至于一点本事都没有”“如果我不丑的话,肯定很帅吧”。在一次次创作和阅读中,他们的压抑、焦虑甚至痛苦得以纾解。朱自清也曾专门为“废话”正名,他说:“无意义的废话可以慰情,可以给我们休息,让我们暂时忘记一切,让我们活得有意思”。

  通过“废话文学”的网络圈层,以及简单的评论、点赞、转发操作,人们在互联网上获得了现实世界少有的存在感和归属感。和陌生人交流“废话文学”的创作经验,品读层出不穷的“废话文本”,也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短暂快乐。

  对此,有些学者忧心忡忡,他们呼吁警惕文字失语、警惕娱乐至死,提倡对以“废话文学”为代表的梗文化的理性审视与价值反思。

  其实大可不必过分紧张。在我看来,“废话文学”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反思。

  现实世界有着太多的套话、假话,人们早已经对那些空洞无物、文不对题、不着四六的信息充满了鄙夷和厌烦,于是纷纷拿起“弱者的武器”,通过有意识地创作“废话文学”,实现“以魔法攻击魔法”的功效。此外,“废话文学”之所以迅速走红,也和话语模式的简单直白有关,只要掌握了造句的逻辑,就可以反复排列组合堆砌出大量的“废话文本”,而这种话语模式也终将反噬“废话文学”,使其形式不断趋于僵化。在大众日渐疲劳的审美中,它的热度自然也会慢慢消解。

  最主要的是,人们热议“废话文学”,主要出于对新奇事物围观评论的原始冲动。这种冲动来得快去得更快,一旦网络出现新的文学物种,“废话文学”就会像一个过气网红一样瞬间失宠,成为网络泡沫。

  再说了,“废话文学”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君不见,“听君一席话,胜似一席话”,不就是一个以废话文学抵抗废话文学最为生动的例子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带上一卷书 寻访一座城
也谈“废话文学”
《刹那》:一部精神赋格的生命交响乐章
书者营也 墨者意也
衡阳晚报版面六A06也谈“废话文学” 2023-11-22 2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