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晚报讯(文/李境 图/林闽) 10月9日至10日,由本报小记者俱乐部、衡阳市歌舞剧团联合主办的“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活动暨“非遗进校园”活动先后在蒸水小学、高新成章实验学校雁鸣溪小学举行。两校《衡阳晚报》小记者近距离体验、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此次活动的主题为“多彩‘非遗’进校园 落实‘双减’促传承”。
活动在古典舞蹈《九州欢腾》中拉开序幕,舞蹈融合太极、武术等元素,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礼乐一体、互通兼容”的特性;歌曲《孤勇者》《我的中国心》以高亢的旋律、动人的歌声感染着现场的小记者们;汉唐舞《相和歌》考据严谨、刚柔并济,把大家瞬间带到了两千年前那个和鼓和乐、载歌载舞的壮美时代;《川剧变脸》在稍纵即逝间,通过不同脸谱表达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让人看得如痴如醉;舞蹈《皮影·传承》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生动演绎那些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衡阳丝弦《摘黄花》说唱穿插交替、婉转缠绵、感人动听,让小记者们见证了衡阳民间艺术珍宝;音乐快板《高举旗帜迈步新征程》寓教于乐,传递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小记者们从中感悟到信仰的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些种类?”“我国的第一个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文化遗产保护日是哪天?”……此外,活动现场还开展了非遗有奖竞答。
现场互动环节,小记者们在详细了解衡阳丝弦的历史、演变和道具后,登上舞台体验丝弦演奏的站位、动作与发声。“衡阳丝弦是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文化底蕴,希望校园能成为传播它的沃土。”参与现场教学的衡阳丝弦传承人陈芳滨说道。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掌声阵阵。在体验了这些非遗项目后,小记者纷纷表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与多彩的魅力,希望今后能继续学习、传承非遗项目。
《衡阳晚报》小记者俱乐部负责人表示,通过开展“非遗活动”进校园,拉近了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将充分发挥青少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让“非遗”在校园生根发芽,旨在更好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营造热爱非遗、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是学校落实“双减”的具体举措。